第七十一章 欲擒故纵第1/2段
在周朝未曾入主中原之前,大周处在攻势,大商处在守势,经过数代人的累积,大商王朝看似牢固的统治,实则早已千疮百孔,所谓墙倒众人推,周族自然是处处顺利。
可是无论是周族联盟内的各路诸侯,还是商朝那边叛逃过来的叛臣,甚至还有那些上古儒生,他们之所以会帮助周族,本就是怀有各自不同苟且的目的。等到周族代替商朝入主中原之后,原来摆在商朝面前的那堆烂摊子就落到了周族的面前,通过一场战争,大商与大周其实都没有讨到太多的便宜。
传闻周武王有感于各路诸侯的野心,曾经为如何巩固他的统治,尤其是对远离国都的丰、镐等东方广大地区诸侯国的统治,而昼夜不安。为了控制周族势力薄弱的东方,在洛水和伊水之间的平原地带建立新都,那座城便是现在名动天下的洛邑,当然,周武王恐怕也没有想到,这座城日后会成为大周王朝最后的避难之地。
中原之外的各族有心想要效仿周族,趁着大周根基未稳之时,驱逐周族的势力,取而代之。周人灭商,号称集结了“八百诸侯”才达到的战果,但是这些诸侯只是周族的同盟军,而非蕃属,对于周王室的认同感和忠心很是有限的,周王室对他们的约束力也是有限的,根本指挥不动。而且大商王朝的后裔,虽然碍于形势暂时服从于大周的统治,被册封为现在的宋国,但在背后里却一直蠢蠢欲动,想要推翻大周的统治,恢复商朝。
原先,在面对着强势的大商王朝的时候,势力相对弱小的周族尚能同心协力,可是当胜利之后,为了抢夺胜利的果实,内部分成几大派系,互相倾轧,争斗不休。
面对着如此的困局,灭商后的第二年,周武王病逝,走的时候还在为大周的帝业而忧心忡忡。他13岁的儿子姬诵即位,姬诵就是周成王,但此时成王还年幼,真正握有实权的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
还在周成王刚刚继位不久,便爆发了一场席卷中原的管蔡之乱,给当时新生的大周政权带来了极大的震动,百姓们礼乐不习。发生政变表面的原因是由于,当时商纣王帝辛的儿子武庚表面上虽然臣服,但是骨子里恨透了周王,他巴不得周朝发生内乱,好重新恢复殷商的统治。于是,他悄悄联络了一批殷商的旧贵族,还煽动东夷等族,联络庸、奄、薄姑、徐戎、淮夷、熊、盈诸族共图复国。周族内部的一些反叛势力也加入了武庚的联盟之中,声势比起刚刚入主中原、内部四分五裂的周朝还要强大。但是真正实质的原因则是大商王朝虽然已经覆灭,但各地的民众仍旧尊崇着大商时期的神权体系,而大周是反对神权统治的。
周武王灭商后,因为殷人实在众多,周人不可能、也没能力把自己的祖先,像商人一般捧为天下共尊的上帝。再者,商王朝因为神权和王权的激烈的党争,也使得众人对商王朝的祖宗一元神宗教的作用和效果产生怀疑,周人既不能、亦不愿意在设此类宗教,故而只能居诸侯之王的位置,而不称帝。
因为周朝的“三监”也加入了叛乱的队伍,所以这场叛乱被称为“三监叛乱”,又因为其中以管叔、蔡叔二人为首,所以又被称为管蔡之乱,这般动乱的场景,仿佛回到了当年大周讨伐大商的那一幕。
周公、召公和太公,经过三年艰苦卓绝的讨伐,终于平定了三监叛乱,武王克商只是打击了商王朝的核心部分,直到周公东征才算是真正扫清了大商的外围势力。
那场东征是一场极为残酷的战争,战争的规模与破坏程度远远超过了先前的牧野之战,战争结束后,有士兵作诗纪念道:‘既破我斧,又缺我斯。周公东征,四国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将’。
对于发动此次叛乱的众人,周公旦诛杀武庚、管叔、放逐蔡叔,贬霍叔为庶民,至于大商的后裔,派大商的庶王子微子管理。三监之乱,微子没有参与,周公平叛之后让他管理殷人后代,奉祀殷商的先祖,立国于宋,直到现在,宋国都还是天下最有影响力的诸侯国之一。
叛乱虽然平定了,却也给当时新生的大周王朝带来了极大的震荡,为了维护大周王朝的统治,周公旦开始实行封邦建国的方针。他先后建置七十一个封国,把武王十五个兄弟和十六个功臣,封到封国去做诸侯,以作为捍卫王室的屏藩。
叛乱的队伍,所以这场叛乱被称为“三监叛乱”,又因为其中以管叔、蔡叔二人为首,所以又被称为管蔡之乱,这般动乱的场景,仿佛回到了当年大周讨伐大商的那一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