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编撰周礼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大周王朝不比大商,作为一个刚刚诞生,充满了朝气的新王朝,他们更想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才统治中原,而不是照搬大商王朝的神权统治体系,上古儒文就是神权统治的无限放大版。通过商朝的灭亡,周公旦看见盲目对上帝的敬畏,并不能为大商的政治带来长治久安,反而因为一系列的人事关系处理不当,更可能会给国家带来亡国的危机。

  在平定了“管蔡之乱”后,花了多年的准备时间,周公旦决定仿照上古时代的伏羲大帝,花重金召集当时全国的儒生,打算编撰一本可以教化万民的典籍。周公旦组织大儒一百四十七人,将所收集到的各类资料,一刀一刀的雕刻到竹简上,因为人员不足,第二年又新招了五百多人,查阅了无数的上古典籍和儒文,他们终于编撰成了现在所谓的《周礼》,开篇很是恢弘,作为一个新生的事物,处处显出了新王朝的权威与威严。

  周公旦不同于一般的开国功臣,也是依靠着《周礼》的成功,才留下了他在历史中的大名,前前后后走了四道程序,花了近二十年的时间才完成。第一步是收集上古的典籍,因为周族的文明相对比较落后,早在周族入主中原之前,便开始有意的收集中原的各种典籍,他们早已为统治中原作好了准备。等到入主中原之后,更是以王朝的名义进行征集,为了表彰进书者,周王朝还专门制定了如加官进爵、赠送珠宝等的奖励办法,在各路诸侯的协助下,周族收集了周族入主中原前,几乎所有的上古典籍,包括占卜、预测的学说。

  第二步是整理典籍,对于收集过来,浩瀚如海的各类典籍,加以辨认是否有留下的必要,对于合格的典籍,选择较好的竹简作为底本,然后在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再经过专门审核之后,才能算合格。

  第三步便是请各地的大儒为这些经文撰写注释,《周礼》中最为重要的礼仪部分,便是上古的儒生,通过研究大商、大夏时的典籍,而对如何治理天下的见解,这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想象一下,世界各地的儒生坐在一块,研究上古典籍,畅谈治国治民之道,这是何等的盛况,所讨论内容由专门记录下来。第四步便是请出能工巧匠,一笔一刀的将这些内容,在竹简上,雕刻下来。”

  顾千玄突然想起,高阳明曾说过,“所谓的‘周礼’不过是上古儒文的变形,至少在编著的时候,肯定借鉴过里面的很多内容。”

  当年参与编修《周礼》的人,生活条件都很是充裕,他们居住在周朝专门安置的宫殿内,早晚供给佳肴,还发送俸禄,冬天供应木炭等,待遇十分优厚,消极怠工者,按罪处理。在撰写的《周礼》里面,一点涂改、挖补、添加的痕迹都没有,说明当时在编写的时候,有着严格的责任制度,当年编撰周礼的那些儒生便是上古儒生这个组织的第一批成员,而当时的周公旦便是这个组织的首领。”

  知道真相后的赵姝和顾千玄已经被震惊的完全说不出话来了,这才是真相吗?上古儒生,这个神秘的组织的存在,竟然是为了编撰《周礼》而出现的。

  “《周礼》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无所不包,详细的记载了夏、商两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刑法。大至世界的地理格局,天文历象,小至沟洫道路,草木虫鱼,凡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各种名物、典章、制度等都有着详细的记载。

  当初周公旦编撰此书,并非是想录周朝一代的典制,而是希望为千秋万世的礼仪定一个规则,通过官制来表达治国方案的著作。里面所记载的内容,对礼进行了很是系统的分类,影响深远,一直到现在,但凡提到中原的礼乐文明,就不得不想到《周礼》。既有祭祀、朝觐、封国、巡狩、丧葬等等的国家大典,也有如用鼎制度、乐悬制度、车骑制度、服饰制度、礼玉制度等等的具体规制,还有各种礼器的等级、组合、形制、度数,甚至对于都城的建造,都有详细的记载。

  只是《周礼》可不仅仅是一本只描述礼仪的书,因为任何一种政体都是开始于农业、收获于政治,而大成于文化。所以《周礼》还是一部治国的纲领,包含了丰富的治国思想,对于如何治理百姓、治国官制、兵法谋略也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就算是礼仪的部分,也带有强烈的政治因素。
在,竟然是为了编撰《周礼》而出现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