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回、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第3/4段
“好。好。好!”众人纷纷喝彩,苏味道也面露得色。然而东宫侍读、崇文馆学士崔融却大声叫道:“罚酒!”
这诗作地挺好,罚什么酒呢?众人不解的看着崔大人,只听崔融道:“苏兄,你的诗句虽妙,但恐怕不是现作吧?今年正月十五赏月之时,我就听你吟诵过此诗。”
原来苏味道是吟诵旧作,被老朋友当场揭穿,旁人一阵笑,苏味道闹了个红脸,连饮了三大杯。下一个吟诗的是监察御史李峤,他略一沉吟,口占成诗——
传书青鸟迎箫凤,巫岭荆台数通梦。
谁家窈窕住园楼,五马千金照陌头。
罗裙玉珮当轩出,点翠施红竞春日。
佳人二八盛舞歌,羞将百万呈双蛾。
庭前芳树朝夕改,空驻妍华欲谁待。
这诗做的真不错,明显有求欢之意。欢场就是欢场,到这里来当然是为了**,白牡丹连连击掌,并亲自到李峤座前敬酒,然而李峤却微微现出失望之色,梅振衣看在眼里,也不知是因为什么。
旁边地杜审言端杯道:“李峤兄所作,我不能及也,今日看来也占不得花魁了。我不日将离开洛阳放外官,就借此酒宴,做一首送别诗吧。”他也口占一首——
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他这边话音刚落,“文章四友”的最后一位崔融端杯道:“我赠杜兄一首,祝你一路平安。”没等白牡丹过来敬酒,他先吟出了一首诗——
斑鬓今为别,红颜昨共游。
年年春不待,处处酒相留。
驻马西桥上,回车南陌头。
故人从此隔,风月坐悠悠。
这二位倒好,一看李峤佳句在前,开始互相吟诗送别了。白牡丹自然称赞,又移席敬酒。那边梅刚突然一拍桌子吓了梅振衣一跳,就听这位将军大嗓门道:“白姑娘不能敬酒,得罚他们才对。刚才题目定的明明是此情此景,他们却吟明年春色,诸位,你们说该不该罚?”
右手边的吴中四士纷纷起哄,都说该罚。杜审言与崔融也只得自罚三大尊。梅振衣发现古人喝花酒还有一个规矩挺有趣,那就是敬酒地杯子小,而罚酒用的杯子至少大了三圈,难怪后代会有“敬酒不吃,吃罚酒”的成语。
大名鼎鼎的文章四友各吟一诗,却被罚了三位,让梅振衣叹为观止。这时有侍女上前,撤掉冷去地酒菜。又换上新的佳肴。白牡丹回到舞台中央,命人搬上一张琴,这回没有唱,而是弹奏了一曲。
七弦古琴,以桐为匣以丝为弦,琴声以清婉见长,是最重要的中国传统乐器,然而它却不适合在大庭广众下弹奏。最适合这种私密雅趣的场合。梅振衣于音律一道并不精通,不知白牡丹弹地是哪首曲子,但看其它各人的表情,也知她弹奏的是名曲。
窗外月华如水,舫中琴声如诉。梅振衣神识中有所感应。这琴音还带着奇异的法力,并不攻击人,就像一只温柔地手在神识中轻轻抚摩,感觉是说不出的舒畅与陶醉。他收敛神气暗中仔细分别。发现这法力还带着试探之意,却避开了清风与随先生,看来白牡丹也察觉到这两位不是一般的高人。
一曲弹完,白牡丹命人把古琴撤下,端来了文房四宝,又请吴中四士吟诗。看见这个架式梅振衣才明白刚才李峤为什么会面露失望之色,原来白牡丹刚才没有把他的诗作抄录下来,显然是认为还不够传唱地标准。
这时年纪最小地张旭第一个开口吟道——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一听这四句梅振衣就在心中暗道,张旭啊张旭,名扬千古的草圣,现在才多大年纪呀,就学人家来吟诗**,这诗可真够淫地!想到年纪,梅振衣转眼又看见清风。这位仙童看上去比张旭年纪还小呢。标准地未成年,不也给自己带来了吗?唉。啥也不说了。
他心里这么想,在座的大部分人都在笑,笑容中隐约露出淫秽之色,白牡丹脸上也飞起了一团红晕,羞答答的无比诱人,上前给张旭敬酒。她还没转身,那边包融也开口吟道——
武陵川径入幽遐,中有鸡犬秦人家。
先时见者为谁耶,源水今流桃复花。
一听这诗就知道两人是一伙的,都以传说中的桃花源为题,所作全是欢场上地挑逗之诗,却温文尔雅表面上让你看不出半点下流来。众人都笑了,纷纷向这二位才子举杯敬酒,暧昧的气息在画舫中萌动,酒喝到这里气氛才算起来了——不就是来找乐子的吗。
白牡丹又移席敬酒,软语相谢,却没有把这两首诗留下来。这时张若虚端着酒杯站了起来,冲白牡丹道:“我看水天月色,偶得一作,却不是此处情景,先自罚三杯!”
酒喝到一定程度就有主动要往下灌的,张若虚自己先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开口吟道——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意。欢场就是欢场,到这里来当然是为了**,白牡丹连连击掌,并亲自到李峤座前敬酒,然而李峤却微微现出失望之色,梅振衣看在眼里,也不知是因为什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