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摆脱追兵第3/3段
秦良玉则是冷静的指出问题所在,“现在要撤,也撤不了!建虏既然下了铁岭,大军必定就在附近窥伺,顶多数十里距离倏忽可至。我等尽是步卒,岂能在骑兵追击之下退却百里回到沉阳?”
其余总兵们或有疑虑或有担忧,但是谁都不敢说就此退去,李如桢此时也在军中,他倒是有心撤退,也有能力离开。但是不顾这么多同僚独自逃生,只怕都不用回到沉阳,现在大家就得把他火并了。
杨镐神情恍忽,一时间真是不能自已。
陆文昭悄悄在他耳边说道:“杨大人别犹豫了!这时候进还有生路,退则是必死!而且恕我直言,此战我军步骑结合沿河列阵以立于不败之地。建虏定是匆忙入城并未做足准备,否则他们直接就在半道袭击我军便可,何必在铁岭设伏?”
总兵们也不多说,让陆文昭劝劝杨镐,暂且抛下这位高官,就地拿出舆图开始讨论军务,显然都有在此打上一仗的想法。
不怪诸位总兵战意甚坚,大家都是各地精锐向来自傲,怎么可能在局面未到不可挽回的时候匆匆退兵?再说之前杨镐守城的胜利也给他们信心,以如今杨大人这般模样都能三番两次击退建虏,他们亦不会逊色。
加上建虏表现不够积极,根据家丁回报,以及之前侦查得来的消息,总兵们大致可以推断出铁岭失陷的经过。
应该是小队建虏趁着夜色靠近铁岭,城中有人里应外合打开城门放了敌军入城,然后没起多大波澜就攻下了城池,否则家丁们肯定能在城墙上看到攻城的痕迹。
那些追击的建虏马蹄上包裹的布匹、皮革也能证明他们为了减少声音才如此安排,而且当时在城墙上的人精神不佳,也印证了夜袭这一点。
当然这一切都是事后反推,如今意义不大,只是让将领们弄清楚来龙去脉,免得吓着不知情的军官士卒,以为建虏真是不可力敌的强大对手了。
至于为何会出现里应外合甚至一点消息都没传出来,大家心知肚明,辽地对于朝廷是有怨言的,若是建虏愿意给出好条件,难免有将领就顺水推舟效彷李永芳,甚至正是李永芳亲自劝降。
再一详细分析,众人都觉得有的打,或者说必须打。
第一是此地离着铁岭十里出头的路程,缓缓进军一个时辰也到了,不会因为匆忙行军导致疲倦力竭。
第二是后金战斗力没有强大到无法匹敌,双方兵力对比并未产生变化,之前的战事也说明明军和后金军实力差距不大,至少文搏麾下家丁可以作为旁证,川兵浙兵足以对抗建虏精锐。
第三点则是真不能坐视铁岭失守,本来都说要收复开原,如今铁岭再丢了那辽北无险可守,大明在辽地只能收缩兵力转入防御,不论从感情上还是战略上都无法接受。
所以最终诸位总兵议定,此战不可避免也无须避免,就是要迎上去跟建虏打上一场。
于是他们把商量结果传达给杨镐,这位辽东经略此时略微恢复些精神,但是对于作战依然抱有担忧,三番五次询问是否必须打,得到的回复都是如出一辙。
眼见众人决心已定,战意颇高,杨镐知道自己难以左右众人想法,他也不是擅长临机决断的名帅,只得答应出兵请求。
得到号令之后士卒并未畏战情绪,四天行军本就是为打仗而来,只是军中依然有些许担心局势不明朗,此时尚未接敌就已经掉了铁岭,很难说后金方面做了什么准备。
这时候反而到了杨镐发挥作用的时候,作为在场最高官员,哪怕心中担忧。他在士卒面前依然振奋精神,大声鼓舞士气并且换上一身明亮显眼的甲胃,如同一个真正统帅一样骑马立在最前,高声呼喝,“出兵!杀虏!”
顿时军中士气一振,看到文官杨镐都如此奋勇,众人无不沉声回应:“杀虏!杀虏!”
大军之中,诸位总兵对视间纷纷点头,军心可用,可以一战了。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