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3章 一地鸡毛第2/2段
有些作家,比如王朔的作品内容倒是比较新颖,可他所有作品的字里行间都充斥着浓浓的京片儿,和他现在的处境格格不入。
他在的可是“丢你老母”的广城,不是“我X你M”的京城。
一番搜索和抉择后,苏洲好歹是找到了篇和他的生活环境较为切合,又十分著名的作品了。
中篇《一地鸡毛》,刘震云作品。
刘震云是茅盾文学奖得主,他的很多作品都广为人知。
比如被改编成电影的《手机》,《我叫刘跃进》,《一九四二》(原作《温故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莲》等等。
《一地鸡毛》和他的另一部作品《单位》,也曾被联合改编成了冯小刚导演的同名电视剧,主演是陈道明和徐帆。
一如它的名字,这是部鸡毛蒜皮的。
从一块馊豆腐开始,引出主人公小林和妻子的家庭争吵,继而展开小人物林林总总的家庭琐事、摩擦和纠纷,并借此深刻地揭示出世俗市民们平庸繁琐窘困无奈的生活状态。
里描述的种种,甚至放在三十年后,依然鲜明适用。
琐碎的生活磨平了个性、喜好和理想,让人变得世俗计较。
肩负生活重担之下,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能演化成对他人的苛责厌恶。
农村出身就意味着低人一等,没人会喜欢农村来客。
脸面在利益面前,根本无足轻重。
想要办成事,哪怕只是上个幼儿园,也需要频繁的跑腿送礼。
因为节假日疏忽了送礼,三岁小孩都会陷入噩梦般的处境,并对送礼表现出格外的热衷。
故事的最后,小林本来有些怵的查水表老头,送给了小林一个电磁炉,低声下气地求他帮忙通过一个批文。
小林本不敢接受,但在见识了微波炉的好处后,他在谈笑间完成了任务,并心安理得享受起微波炉带来的改变。
故事最后的最后,小林跑遍了全城,终于在郊区的一个旮沓小店里买到了炭,顺利地送到了幼儿园。
他的女儿也得以从毛病中恢复过来,高高兴兴地去了幼儿园。
而小林做了个一地鸡毛的梦。
醒来后,他继续爬起来和往常一样去排队买豆腐。
买完豆腐上班,他收到了一封信,信里说之前找过他的那位农村老师去世了,很感谢他之前的招待。
小林感到难过,他回想起小时候掉到冰窟窿里,老师还把自己的棉袄给他穿。
可他之前并没能在老师找上门时,好好地招待老师,也没能帮老师找个医院,甚至到家里都没让老师洗个脸,
“但伤心一天,等一坐上班车,想着家里的大白菜堆到一起有些发热,等他回去拆堆散热,就把老师的事给放到一边了。死的已经死了,再想也没有用,活着的还是先考虑大白菜为好。小林又想,如果收拾完大白菜,老婆能用微波炉再给他烤点鸡,让他喝瓶啤酒,他就没有什么不满足的了。”
故事到此结束,再次重温这么篇描绘世情的,苏洲轻叹了口气。
毫无疑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国家会越来越好,民生也会越来越富足,可是有些畸形扭曲的人事,哪怕过去三四十年依然没有改变,并有如流感般,在每一个小人物身上一再上演,甚至有些还变成了约定俗成,没有人愿意反抗的潜规则。
而这也更突显这篇的厚度。
它非常鸡毛蒜皮,但也非常鞭辟入里,适用于任何时代的世俗小人物。
无疑,《一地鸡毛》是一篇现实主义杰作,借此走向文坛,苏洲相信一定会是个不错的开篇。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