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集 子胥奔亡第3/4段
画外音:王子朝流亡朝廷在南阳安定下来之后,老子以其大能,率众弟子将所有周室典籍分头埋藏,妥善保管。此后数千年来,通观中国现存史籍,再无明确载其下落者。此批无价之宝,就此人间蒸发,神秘失踪。在以后历代出土文物中,也不曾见其踪影。
王子朝出周奔楚之后,周敬王在位长达四十四年。此后史册典籍,竟也再无关于老子任何记载,由此便成第二千古迷案。老子此后终身隐居不仕,至有骑青牛出函谷,一去不回传闻,则应与其曾主持秘藏周室典籍,此一绝秘行动有关。
据《庄子·天道篇》记载,周室经历王子朝之乱后,周敬王曾重新向天下征集图书,以重建王室图书馆,并请孔子相助。
子路便对师父提出建议:老聃如今免官归居,夫子欲求藏书,何不试问此公?
孔子称善,往见老聃。
老聃虽予接见,但闻孔子追问周室典籍之事,便断然拒绝其请。于是孔子乘兴而来,失意而归。自此之后,两位文化先驱、儒道鼻祖,再也未曾谋面。
画外音:此后未久,便有传说,老子乘骑青牛,西出函谷关而去。莫非是为躲避孔子再来求讨秘藏典籍,由此扬言自己已经离开中原,以使孔子死心?世人皆知,老子除为周朝守藏室史之外,更无出仕记载,可谓终生隐居,并传说为神,道家之祖。则老子既要隐居,又何必非要撰写五千言《道德经》,并大张旗鼓,通过关尹喜以告世人?《道德经》虽仅五千余字,但在当时堪称长篇巨著,内中却又丝毫不提特定事物,皆以隐语叙述。
无独有偶,于此后未久后便即问世之奇书《山海经》,也回避现实事件人物,皆以传说及鬼怪代指。后世学才认为,其二书之彰,是皆欲流传后世;其二书之隐,则必有所指,以待世出奇才,解其奥秘。二书一曰大道,一曰地理,是否便如今之加密保险库门,必须两道锁钥,同时运作;并兼以密码指令,方能开启周室秘藏典籍之宝藏呢?
孔丘往见老子,并非完全空手而归。临去之时,老子赠其一部奇书,便是《周易》。
据《论语》等相关经典记载,皆都明说,孔子至五十岁甚至更晚些时,方才得以读到《周易》一书,并视为奇珍异宝,誉为六经之首。
《周易》成书于周文王时,或经周公撰成,彼时已存世五百余年。
孔子因何至五十岁时方得见到?只因其书原为周王室秘藏典籍,且具预测王朝兴亡成败神奇功能,故严禁使外人得见。老子携周室典籍奔楚,不愿此部奇书永远埋没,因而悄悄赠予孔子。经过孔子数年披阅删减,再与门人弟子加以编纂,《周易》方得流传后世。
事件悬疑:孔子最后一次拜见老子,对外宣说碰壁而归,并亲传老子已经骑牛出关而去,其实是为掩人耳目。因自其还至曲阜之后,图书传抄之业便即出现,继而私学教育大兴,终至诸子百家学术繁荣,这些奇怪现象,如何解释?所谓孔子学《周易》,删定《诗》、《书》,皆是在老子“骑牛出关”之后方才发生,又是何故?
历史真相:孔子去求老子之时,并未被其完全拒绝,而是得以取经归来,而不愿宣之于口,公之于众。亦由此可知,中国最原版《西游记》,乃是老子与孔子师徒两人联手导演,由孔子与其门人倾情演绎,以成千古佳作。取经之人自然不是唐僧,而是孔子本人。
以此而论,因王子朝寄居楚境,故将《山海经》相赠楚国王室,使在公族上层流传,终被屈原读到,并据此创作出千古绝唱《天问》,亦便顺理成章。此后秦灭楚,汉又灭秦,《山海经》为萧何所得,至西汉末年刘向编校古书,《山海经》方得公开士林,为世人所知。
王子朝乱周之后,自周敬王始,周天子权威非但一落千丈,而是已经沦落到可有可无。王子朝既死,老子李耳自此亦鸿飞冥冥,再无音讯,只留下《周易》、《山海经》及《道德经》三部真经,流传后世,成为华夏文化根源主脉,熠熠生辉。
镜头转换,按下孔子问礼,复说伍员逃亡。
伍子胥一箭吓退武城黑,拨回马头,回望西边天际,只见长河落日,残阳如血。
因知武城黑此去,楚平王及费无极必定不会就此甘休,由是打马狂奔,向东北而行。
这一日,忽听水声如雷,前临大江,拦住去路。
伍子胥放眼远望,见并无一艘舟船,恐追兵将至,不由忧急如焚。
又恐追兵将至,因见江边有一片柳林,乃心生一计,遂将身上所穿白袍脱下,挂于柳树之上。又自行囊中取出一双芒鞋,换下足上所穿旧履,弃于江边,然后沿江直下。
半日之后,马蹄声急,车轮滚滚,楚将沈尹戍追至江口。
沈尹戍驻马江畔,游目四顾,忽见柳枝挂袍,江边遗履,于是说道:此必是伍子胥走投无路,自投水而死,尸首早被冲到下游去也。
众将皆都不欲深究,齐都应道:将军所言是也,必是如此。
沈尹戍于是得其袍履,自回郢都,还奏楚王:臣等日夜追赶,在江边得此袍履。伍员不知去向,想是投江自尽了。
平王信以为实,便欲就此罢休。
费无极却斥骂道:岂有此理!伍子胥若是轻易寻死者,我又何必惧其报仇?此必是障眼之法,又将你等废物欺骗了也。
由是又向平王进言:臣有一计,可擒伍员。
楚平王:卿又有何计?
费无极:大王再出檄文,诏令各路关津渡口,严加盘诘来往行人。复以重金悬赏,有能捕获伍员来献者,杀人者可免其罪,无罪者赐粟五万石,封爵上大夫;容留及纵放者,全家处斩。又遣使遍告列国诸侯,凡有收容伍员者,即起大兵征伐,吞灭其国。
楚平王:何劳如此兴师动众?
费无极:所谓劳师一时,平安百世。如此伍子胥进退无路,有国难奔,无路容身,纵一时不能就擒,其势已孤,安能成其大事哉?
平王悉从其计,于是再次画影图形,传谕边邑诸侯,内外兼施,遍天下访拿伍员。
伍员施计摆脱追兵,信马沿江东下,忽想起太子建逃奔宋国,遂望睢阳而进,欲往投之。行至中途,忽见一簇车马前来,车上之人似曾相识。
伍员拭目细看,来车渐近,见果然是故人包胥,因封于申地,故称申包胥者。
此时申包胥也已认出伍员,急出声招呼:前面骑者,不是我弟伍子胥乎?
伍员见被认出,躲避不得,于是滚鞍下马,立于道左相候。
申包胥慌忙下车相见,执手相问:我弟子胥何来?因何狼狈至此!
伍员见到亲人,不由大悲,便将平王枉杀父兄之事哭诉一遍,热泪长流。
申包胥听罢心如油烹,也跟着落泪半晌,然后问道:既是如此,我弟意欲何往?
伍员:弟将奔他国,借兵伐楚,生嚼楚王,车裂无极!兄可助我?
申包胥嗟叹半晌,劝道:楚王虽然无道,君也;你伍氏累食其禄,伐君不祥。吾亦为楚臣,欲教子报仇,则为不忠;教子不报,又陷子于不孝。如今只论朋友之谊,子之行藏,我必不漏泄于人。然子能覆楚,吾必能存楚;子能危楚,吾必能安楚。
伍员暗暗点头,大哭上马而去。因昼伏夜行,穿山度林,潜踪以进,不一日到至宋国,见到太子建,详叙平王及费无极过恶。
太子建:血海深仇,自是非报不可。可惜宋国方乱,君臣相攻,不能助我,经典记载,皆都明说,孔子至五十岁甚至更晚些时,方才得以读到《周易》一书,并视为奇珍异宝,誉为六经之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