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集 七国之乱第1/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匈奴挑衅,再燃战火;谍报入京,汉帝大怒。

  未央宫中,汉文帝再下诏令。

  传旨官:奉皇帝陛下诏旨,兵出三路,迎击匈奴。以中大夫令勉为车骑将军,率军进驻飞狐;楚相苏意为将军,将兵北入代地,进驻句注;将军张武,屯兵北地。

  令勉、苏意、张武:喏!臣等遵旨。

  传旨官:诏命同时设置三将军,以卫长安。命河内郡守周亚夫,驻屯细柳;祝兹侯徐悍,兵驻棘门,宗正刘礼,军驻霸上。各负其责,不得有违!

  周亚夫、徐悍、刘礼:喏!臣等遵旨。

  众将领旨,分别引兵而去。

  此时匈奴骑兵疾如狂风,已进至代地句注边境,烽火警报频起,连连告急。

  汉军经过数月调动,进抵边境。匈奴见汉军加强守备,退出塞外,汉军也罢兵撤警。

  镜头闪回,叙述周亚夫来历。

  周亚夫者,乃是西汉开国功臣绛侯周勃之子。始做河内郡守之时,时逢骊山老母许负经过绛城,周亚夫请至府中,使老母为自己看相。

  许负仔细相看一番,出言惊人,开门见山说道:我观将军,命相尊贵。三年之后可以封侯,再过八年,便可做到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再过九年,会因饥饿而死。

  周亚夫先喜后惊,闻言不信,当即反驳:我兄长已继承父亲侯爵,其死子继;丞相之位,论说也排不到我身上。说我终会饿死,又岂有此理!既曰尊贵非凡,又怎会饿死?

  许负指其嘴角之纹:将军唇缘,有竖纹直达嘴角。此乃饿死之相,又何疑哉?

  周亚夫闻罢,惊讶不已,将信将疑。许负知其怀疑,便即告辞,扬长而去。

  三年之后,周亚夫之兄周胜之因杀人获罪,被剥夺侯爵之位。

  汉文帝体念周勃对汉朝曾立大功,不欲毁绝其嗣,便令推选周勃诸子之中有才能者,许其继承先父爵位。族中众人皆都推举周亚夫,汉帝准奏,便令其继承父爵。

  闪回结束。军臣单于进犯北边,文帝设置三将军,警卫京师,周亚夫奉命守卫细柳。

  文帝为鼓舞士气,亲至三路军营,犒劳慰问将士。先到灞上,再到棘门。

  灞上及棘门两处守将,分别乃是刘礼、徐悍。部下守门将官见到皇帝车马来至,不及通报主帅,皆都望尘拜迎,命令大开营门,引领天子车驾,直至中军大帐。

  刘礼及徐悍闻说天子忽至,皆都慌忙出帐迎接,以致手足无措;待文帝离去之时,又亲率全军诸将,送到营门。

  文帝因见二将谨守臣礼,甚为喜慰,又至细柳大营,且不令侍臣提前通报。

  细柳营守门将官见到天子车驾,根本不予理会,反令军士严阵以待,拦在营寨之外,不许放入。汉文帝不悦,使禁军侍卫持节上前,命令开门迎驾。

  守门将不看天子符节,昂然说道:周亚夫将军下有严令,军中只听将军令箭,不听皇帝诏命。虽是天子陛下驾到,末将未得将军大令,营不可入。

  文帝闻此,哭笑不得,遂派使者持天子符节,随门将进去通报。周亚夫见到符节,并不慌忙,乃命部将列队,即不出营迎接,只许打开寨门,请圣驾自入。

  天子车驾进入寨门,守营士兵高声喝道:将军有令!军营之中,不许车马急驰。

  御驾车夫闻此,只好控缰而行,缓缓驶入辕门。众军盔明甲亮,肃立两侧,并不行礼。

  直到军中大帐前,才见周亚夫一身戎装出迎,率领诸将,向天子行拱手军礼。

  天子侍卫喝道:见到圣驾,因何不拜?

  周亚夫:兵法有云,介胄之士不拜。请陛下许臣,以军礼拜见。

  文帝稍微一怔,继而大喜,手扶车前垳木,欠身向将士回以军礼。

  劳军完毕,车驾行出营门,周亚夫率诸将送至辕门而止,又不下拜。

  文帝见此,大为感慨,向随侍群臣说道:此乃真将军也!彼霸上及棘门之军,直如儿戏耳。若敌人来袭,我恐其带兵将军,亦被敌将俘虏。似周亚夫治军,敌军焉有可乘之机!

  一个月后,匈奴无隙可乘,最终引军退去。文帝亦命三将军撤兵,并升周亚夫为中尉,掌管京师警卫。又叮嘱太子刘启:此后若遇大战,尽可放心使用周亚夫为将。

  时有太子家令晁错,因闻匈奴屡侵边境,遂向文帝上《言兵事疏》,提出“以蛮夷攻蛮夷”之策。指出若对匈奴作战,需要器械锋利,精兵劲卒,将通军事,君择良将。

  文帝览疏,大为赞赏,赐诏嘉奖,但未采纳晁错主动出击匈奴建议。

  晁错又上《守边劝农疏》,提出鼓励移民实边,以此抵御外患,终被文帝采纳。

  于是晁错又上《募民实塞疏》,对如何安置移民提出具体措施。

  文帝十二年,晁错又上《论贵粟疏》。其疏略曰:请募天下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文帝纳之,由此诏命公开标价,售卖爵位,以所得财帛充实边防军粮。入粟拜爵实行之后,边境积粟,足支五年之余。

  晁错又奏:可令入粟者,输于郡县则可。边境及郡县充实,则可免天下田租。

  文帝纳而行之,于是诸郡农民处境大为改善。天下百姓,咸受其利。

  镜头闪回,叙述晁错来历。

  晁错者,楚国颍川人氏,生于汉高祖七年,年少时师从张恢,学习法家思想。

  汉文帝时,因闻晁错能文,使任太常掌故。晁错因受太常派遣,前往齐郡济南,跟随伏生学习《尚书》,接受儒家思想。学成归来,被任命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后升为博士。

  晁错任博士时,上《言太子宜知术数疏》,陈说太子应通晓治国之法。文帝赞赏,拜为太子家令。晁错能言善辩,深得太子刘启信任,誉为智囊。

  文帝令大臣推举贤良、方正及文学之士,晁错被推举为贤良。天子亲自出题,就《明于国体》策问。当时一百多人参加对策,以晁错《举贤良对策》最佳,深得文帝嘉许。

  闪回结束。只因晁错对策优秀,遂由太子家令升为中大夫。

  此后晁错曾多次上书,提出削减诸侯藩地,改革法令建议。

  文帝虽未采纳,但十分赏识其才。太子刘启亦很赞成晁错,建议应将削藩纳为国策。

  时有中郎将袁盎,素与晁错不和,故对其治国之策,坚持反对态度。

  镜头闪回,叙述袁盎来历。

  袁盎亦为楚人,其父曾为强盗,迁徙安陵。吕后当政时期,袁盎乃为大将军吕禄家臣。汉文帝即位之后,袁盎被其兄袁哙保举,任为中郎。

  绛侯周勃诛灭吕氏有功,封为丞相,由此甚为骄横,汉文帝因此不喜。

  袁盎最善察言观色,因私见文帝,当面提问:陛下谓丞相周勃,是何等样人?

  文帝答道:是匡扶社稷之臣也。

  袁盎奏道:丞相只是功臣而已,不能称为社稷之臣。

  汉文帝:此二者之间,有何不同?

  袁盎:社稷之臣,应与陛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太后掌权之时,诸吕胡作非为,擅自称王,刘氏局势危急。当时周勃身为太尉,掌握兵权,却不能拨乱反正。直待吕后去世,群臣共同讨伐诸吕,周勃顺势而为而已。因而只能称作功臣,不可谓社稷之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