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崇祯五年杂谈第2/2段
“比美人还令人高兴,”朱顺明高兴道:“你知道长沙府有多少良田?近两千万亩,都是高产的水田。一亩地只收取两斗田赋,就是四百万石,折银一千多万两。”
“这么多?”李翠薇也不禁咂舌:“我爹脑袋别在裤腰带上,一年下来也就弄个四五十万两,你轻轻松松,光田赋就上千万两,真是……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哎哎哎,别乱来……呜……”
“待为夫窃国成功,你就是皇后。”朱顺明咬着李翠薇的耳垂,喘息道:“来,朕好好伺候一下朕的皇后……”
………………
朱顺明在长沙府明争暗斗、开拓地盘势力时,他的大本营,城步县玖安镇农业大丰收了。
朱顺明指导过后的朱家农场真正的高产丰产。水源丰富、肥料充足、布局合理、种子秧苗健康高产、管理得当……种种有利条件综合起来,朱家农场的产出惊呆了所有人。
朱家一千多亩水田,早稻收成近三千石,平均亩产两石七八(五百斤),比一般的田亩多出近一石。
一石粮食足够养活一口人。在这个缺衣少食的年代,一石粮食不是个小数目。
除开水稻,朱家农场的牲畜也长势喜人。鸡、鸭长到四五斤重,几乎每天一个蛋。每天几千个蛋,能给农庄带来几十两银子的收入,还不算成年鸡鸭的产值。
大头是养猪场。一千多头肥猪,经过大半年的喂养,已经有近两百斤重,还在育肥中。
这个时代的猪肉,瘦肉不招人待见,白花花的肥肉才是人们的最爱。
平常人家一头猪养一年,能有两百斤就是超级大肥猪。朱家农场这些猪养到年底,至少三百斤,而且肥膘很厚。这些大肥猪就是行走的银元宝。
肥猪还为种植业提供了充足的肥料。没有这些肥猪,朱家农场的水稻也不可能达到如此高产。
保守估计,朱家农场一年能带来至少两万两银子的纯收入。
朱老爷子感慨万千。没想到自己种了一辈子地,两辈人辛辛苦苦几十年,才积累下来几千两的家当。现在就这一个农场,头一年的产出就超过自己一辈子的奋斗积累。人还是要学习呀。明儿从哪里学到的这些农业学问?
除了朱家农场,城步县、武冈州其他地方的农业也大丰收。
朱顺明在这些地方推行按田亩面积收取田赋,也得给地主们一个甜枣。他投入重金,大力修复修建水利设施,开挖沟渠、设立水车、疏通河道。这些水利设施的修建,给农业高产丰产提供了保障。
地主们见田地产出比以前高出不少,就算缴纳一成税赋,也不比以前收入少,对抗拒绝的心思逐渐熄灭。
毕竟朱魔王势力越来与庞大,不仅受巡抚大人青睐,更是入驻长沙府,官居二品,普通地主那什么去与他对抗?
倒是在朱魔王的统治下,市面上的商品一下多出很多,各种各样,各种档次,应有尽有。
以前的苦哈哈居然也有钱消费。看他们扯布买衣、称肉买鱼,一点都不吝啬。
农庄的产出也更容易脱手。不像以前,必须运到宝庆府、长沙府等地才能卖掉换钱。
………………
长沙府还在整合,武冈州却已经在蓬勃发展。
经过近一年的发展,武冈州的工商业出现井喷。
朱顺明控制的岷王府将城里的大部分铺面出售,准许民间商人进入岷王府以前控制的行当。
跟随朱顺明吃到甜头的城步县商人信赖朱顺明,一下吃进了大部分商铺。等武冈州商人回过神来,当街的商铺已经易主。随后的行情更是令这些迟疑观望的武冈州商人肠子都悔青了。
武冈州的体量比城步县城大十倍不止,辐射的范围更是广阔得多。
有了巡检司管理治安,有了顺风镖局负责押运货物,有了水师保证水路运输,武冈这些商人们胆子越来越大。
一个以武冈州为核心和中转站,辐射西南几省的商品流通和制造中心逐渐形成。广西、贵州、云南、四川,到处是武冈商人和顺风镖局的身影。
武冈州的繁荣以肉眼看得到的速度一日胜过一日。商人地主们当初对朱顺明收取税赋的怨言也烟消云散。
虽然朱顺明收取税赋,但市场一日比一日繁荣,各种见不得光的苛捐杂税全都不见踪影。
很多商人去到外地,虽然不用缴纳商税,但各种关卡、索拿卡要、孝敬不少,算起来比朱顺明的税赋还要高,而且啰嗦繁琐、低头哈腰做尽小人。他们不禁怀恋朱顺明的“残暴”统治。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