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漕运四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王兴方笑道:“早收手了。如今山东、南直隶的盐价跌得连运费都挣不到,谁还干那买卖?”

  王兴方压低声音道:“登莱地区的食盐一船一船运往南直隶,粮食、棉布、茶叶一船一船运回山东,老王看得眼红。流水不断,都是财富呀。”

  “一打听,这买卖居然人人都可以干。运输也好,贩卖也行,全然没有准入门槛。老王一咬牙,买了一手两千石的海船,专门跑起海运,只走登州到松江。利润是薄点,像老哥说的,风险小呀。”

  于聚钱有些羡慕道:“知道这样我早来了,跑倭国累死累活,还不知道啥时候葬身海底。哎,你说,山东、南直隶、漕粮海运……到底谁这么大的手笔?”

  ………………

  三天的时间,第一批海运漕粮换装海船完毕,起航北运。

  彭玉林同施煊蔚告别,笑道:“老弟想要在大海上翱翔,哥哥倒是希望能够在平静的江面中按部就班。要不,你去向老板申请,咱俩换换?”

  施煊蔚没好气道:“神气个啥?滚。老子早晚有一天会在大海中飞翔。”

  冬季的海面墨绿一片,风平浪静,只有细碎的波涛;海鸟不时落在船舷上,熟门熟路的吃着水手们留在甲板上的食物;风帆手尽力寻找合适的方向,让风帆吃满风;舵手操控着尾舵,让船只沿着海岸线蜿蜒北上;船长不时查看指南针,对照航海图,修正船行的方向。

  朱顺明选择在初冬进行海运,综合考虑了方方面面的因素,天气因素是最主要的原因,冬季是东海、黄海、渤海一线一年中最为平静的季节。

  前朝(元朝)初年也曾通过海运将南方的粮食运抵大都(既北京),后来发现损耗太多、局限太大,到元朝中后期逐渐废除,改走如今的大运河。

  元朝的海运之所以荒废,除开制度的不合理之外(船只破损官员要担责,但船只沉没官员无需负责,使得官员无意或有意让船只沉没),天气恶劣使得船只沉没、损耗过大是主要原因。

  朱顺明当然不想重蹈覆辙。

  这次漕粮河运改海运,看似仓促,其实朱顺明已经酝酿很久。

  从崇祯五年朱顺明率领水师远征登莱地区开始,朱顺明就有了改河运为海运的想法。

  西方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国家已经或即将开始全球殖民,大明却在固步自封和战乱不堪中。

  满清入主中原,闭关锁国,大中国逐渐从世界之巅沦落为谁都可以咬一口的可口蛋糕。

  陆地练兵,三年可成;海军成军,非十年以上不可。

  崇祯四年朱顺明入驻湖广宝庆府城步县开始,一直没有停止陆军的训练、扩充、战斗。

  城步附近的小规模战斗、长沙府的平叛、西南平息土人叛乱、武昌城下激战流寇……充分证明了朱顺明手底的陆军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战斗力,足以在大明的土地上与一众枭雄争锋。

  至于水师,除开同水匪之间的零星战斗之外,从未遭遇过大规模的水师战斗。

  情报司汇报的关于福建郑芝龙的报告让朱顺明大为心惊。要达到郑芝龙的水师目前的水平,朱顺明的水师至少还要五年以上的时间。而且五年后能否打赢郑芝龙的水师……还得打过后才知道。

  朱顺明此次海运漕粮行动,带着浓厚的政治、军事色彩,其中的经济作用反倒不是十分直接和明显。或许要到海运成规模和常态之后,才能显现出海运的经济价值。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