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乱第1/2段
天凤四年以后,天下愈愁,盗贼起,各地人民纷纷起而反抗。琅琊海曲妇女吕母为被县宰冤杀的儿子报仇,率众攻破县城,处死县宰,自称将军,出没于海上,其势力迅速发展到数万人。天凤五年,东海人力子都率众起义,队伍迅速发展到数万人,活跃于徐州等地,王莽遣使者发郡国兵击之,不能克。在新朝北方,也出现数十支起义军,其中较为著名的有铜马部、青犊部、上江部、城头子路部等。而在南方,有张霸在南郡的起义、羊牧在江夏的起义、秦丰在南郡的起义、王州公在庐江的起义。这些义军人数不等,少则数千,多则数万、数十万,其活动范围往往跨州连郡,活跃于广大地区。即使是国都附近的三辅地区,小股起义也多得不可胜数,地皇二年,三辅盗贼群起,甚至在长安城中也有盗贼出没,王莽不得不置捕盗都尉官,令执法谒者追击长安中,建鸣鼓攻贼幡,而使者随其后。
在王莽推行新政时,屡有旱、蝗、瘟疫、黄河决口改道等灾害出现,由此天下剧烈动荡,国库也耗费殆尽无法拨款赈灾,造成了民众生存难以为继。天凤四年全国发生蝗灾、旱灾,饥荒时,各地农民纷起,其中形成了赤眉军和绿林军两大军事势力。樊崇,琅琊灵门人,出身贫寒家庭,是个朴实、勇敢的农民,他身高力大,见义勇为,好打抱不平,穷苦农民都很喜欢他,愿和他一起共事。但王莽新朝的官吏在莒州残酷地向农民勒粮逼税,走投无路的樊崇为了活下去,就伙同一些年轻力壮的农民,于新莽天凤五年,在莒州起义,起义初只有众百余人,樊崇率军转战到太山,自号三老。
这时青、徐二州闹大饥荒,盗贼蜂起,强盗们认为樊崇勇猛,都归附于他,一年之间扩大到万余人。樊崇同郡人逄安,东海郡人徐宣、谢禄杨音,也各起兵,他们合起来达数万人,都引兵归了樊崇;众人先是一起回攻莒县,但却攻不下;又转攻姑幕县,遇上了新朝的探汤侯田况领兵来敌,两厢厮杀结果叛军大胜,杀了新朝守军万余人;于是叛军又北入青州,对所过之地都进行虏掠。回到了太山,叛军驻扎在南城县,起初,樊崇等人只因穷困而为盗寇,并没有攻城略地的打算。后来队伍渐渐扩大,就互相约定:杀人者处死,伤人者偿创伤,以言辞为约束,没有文书、旌旗、编制、号令。军中职位最高的号为三老,其次为从事,再次为卒吏,一般的泛称为巨人。王莽见贼人势大便遣平均公廉丹、太师王匡发动进攻,樊崇等准备迎战,但担心自己部下与王莽兵混淆不清,于是令自己部下都把眉毛涂红以相识别,从此号称赤眉。
新莽天凤年间,荆州一带的饥荒尤为严重,许多饥民相率到野泽中掘草根为食。新市人王匡、王凤替大家排忧解难,调节纠纷,被推举为首领,他们人数越聚越多,形成一支武装力量,不时攻击附近的乡聚,他们隐蔽在绿林山中,因此被称作绿林军,几月后,绿林军发展到七、八千人。到了地皇二年王莽的荆州牧发兵进攻绿林军,绿林军出山迎击获胜,部众增至数万人,战斗意志高涨起来。地皇三年绿林山中疾疫流行,绿林军出山,一支由王常、成丹等率领,西入南郡,称下江兵;另一支由王匡、王凤、马武等率领,北上南阳,称新市兵。新市兵攻随县时,平林人陈牧、廖湛率众响应,于是绿林军中又增添了一支平林兵。
而刘叔这、编制、号令。军中职位最高的号为三老,其次为从事,再次为卒吏,一般的泛称为巨人。王莽见贼人势大便遣平均公廉丹、太师王匡发动进攻,樊崇等准备迎战,但担心自己部下与王莽兵混淆不清,于是令自己部下都把眉毛涂红以相识别,从此号称赤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