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本是同根生第2/2段
或者说,日月交替,天地昭昭。
这件事,会绵延无尽地持续下去,太阳落下去,月亮升起来,一切都自然而然,因为它原本就是这样。
就像生命和爱本身一样。花开,花会落,但来年花还会开。其核心都逃不过八个字:
你情我愿,名正言顺。
北燕太兴元年(公元431年),冯弘称天王,废掉原配妻子王氏与长子冯崇,立后燕皇族之女慕容氏为后。
北燕太兴二年(公元432年),冯弘又立自己与慕容氏的儿子冯王仁为太子。广平公冯朗、乐陵公冯邈惧怕被继母迫害,祸及自身。
于是兄弟二人相伴一同逃往辽西,劝说改封长乐公的大哥冯崇(公元431年其母为冯弘结发的妻子,却未被立后,而他则是发妻的长子)。
冯崇、冯朗、冯邈三兄弟投降北魏,受到厚待,长乐郡遂成北魏冯氏封地。
这也是长乐冯氏的由来。
北魏得知北燕内乱,兴兵伐燕。冯弘知道无法与北魏抗衡,因此向北魏称臣,公主和亲。北魏要求冯弘派太子冯王仁入朝为质,冯弘不肯。
北魏以此为由讨伐北燕,冯弘于是向刘宋称臣,请求刘宋派兵支援。然隔海相望,刘宋无暇顾及,冯弘于是向高句丽求援。
高句丽遣将来迎,冯弘遂将国都的家属、文武大臣、军士百姓及财富一起带走,随后放火焚龙城,北燕灭亡。
但前往高句丽,冯氏家族意见不一。
英雄末路,冯氏一族自此四分五裂。
冯弘身边除了长子冯王仁之外,二子冯崇、三子冯朗、四子冯邈已经先一步投奔北魏,反过来劝说他。
公元436年,北燕被北魏太武皇帝拓跋焘侵灭,国主冯弘去了高句丽,遣儿子冯业率三百人浮海投宋,遇风浪,到达新会便居住下来。
形成岭南冯氏。
冯业曾孙冯宝娶了当地俚人大首领冼氏女为妻,便有了岭南冯氏的雏形。
在冼夫人的协助下,冯宝及其子孙历经梁、陈、隋、唐成为岭南地区首屈一指的地方实力派。冼夫人被隋文帝杨坚封为谯国夫人,先后被七朝君王敕封,与其夫冯宝被民间誉为“和合神”。
岭南冯氏后人绵延至今,与北方冯氏花开两朵,这是后话。
不过,去了这么远,一开始也不见诸于刘宋的史书。所以,历史在这里更像是不经意同浮海投宋的冯业这三百人,开了一个玩笑:
原是要去长江口的冯家三百人,遇风浪,直接来到了珠江流域。
再过去一些,就下南洋了。
比明朝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官派七下西洋的郑和,提前了近一千年。
因为这样的阴差阳错,可以肯定地说,郑和不是第一个下西洋的人。一如后世的名诗、名词、名曲,也可能是前人的门上对联、诗会小令乃至酒后表白。
就像电影《大话西游》里的一段经典对白:“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到我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据说,一开始是另外一个人示爱的一番表白。
真假且不说。
到了这里,就换接地气的粤语来说吧。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九月,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共计七次。
由于使团正使由郑和担任,且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即明代所谓“西洋“),故名“郑和下西洋”。
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