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4】咏絮“堂上燕”第2/2段
在适婚的年纪,嫁给书圣王羲之次子王凝之。
丈夫王凝之为会稽太守时,抵御卢循、孙恩之乱,城破被抓。王凝之及其子女被擒。
无一肯降,据说,都殉国。而轮到谢道韫时,孙恩赦免了她。这里说一句题外话,就算是弃城逃跑的古代守城官员,就算被朝廷抓到追究责任:
也只罪责他一人。很少有问罪至死,多是贬官,谈不上牵连家人。
古代刑法上有株九族,实际颁布就只有株三族,具体实施大概还要酌情递减。
一般都是只诛首恶,罪不及妻小。所以,这些动乱造反,这片土地上盗亦有道,断不至于此。
也是这个道理。
如果其父王羲之还活着,想来也只有一句话:“谁叫他是王羲之的儿子了。”
历史上只说王凝之为会稽太守时,抵御卢循、孙恩之乱,城破,王凝之死,并未提及他的子女们。
王凝之死后,谢道韫在会稽独居,终生没有改嫁。颇有文才,所著的书,流传于世。
晋人重风骨,由身而内,貌柔和而内刚强。而识英雄重英雄,无论南北都是一样的,故而,名门望族王谢的族人在一江之隔的北地也很受推崇。
冯太师为儿女进学特意延请诸多名家,最后请到了陈郡谢氏族亲的谢家女来教导儿女字画,赞其一笔字,字字珠玑,笔笔俱到,不愧是“谢家咏絮”的“堂上燕”。
南地名门王谢的显赫,在其所结姻亲中也可体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第观念盛行,世家大族相互通婚,既要看门当户对,也要看家世清贵。
由上而来。只是,以前不为民间所知。南北朝时期,北方五胡十六国,或者更多,而一水相隔的南方一开始亦有纷争,这才叫人窥见其中些许端倪:
和天家挑选天子妇仿佛,世家大族相看世家妇,并无太大区别。
也是由上而来。南朝以王谢两家与天家联姻最多,彼此之间也通婚,是南北两地公认的清贵人家。
冯太师原是出身公卿之家,虽然自谦说是京都平城一清贵世家耳,不以官家自诩,而重清名。
为儿女延请名师,便皆是奔着这等清贵人家而去,言传身教。
至于冯太师请来的谢家女,和大才子王肃又攀得上亲,这却是后话了。
也是这时世家大族联姻的真实,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而自家小姐因对佛经壁画独特的颖悟而来的小字“妙莲”,一开始就与佛有缘。
在家中时,冯太师就常将她抄写的佛经家书供于家庙。
也投了太皇太后的眼缘。
看了那一卷《妙法莲华经》之后,太皇太后待自家小姐便又多了几分亲近,似乎对魏天子的选择不再患得患失,甚至有了说不出的期许。
太皇太后是礼佛的人,和冯太师一样,格外喜欢自家小姐抄写的经书,在宫里就使唤惯了的。
出了宫,也如旧。
七月的盂兰法会,太皇太后又要了一百卷《妙法莲华经》布施。而青梅一直记挂着,刚刚自家小姐不胜酒力,是真的去了内室更衣。
出来信步走向秋池附近的水阁,吹风醒酒。
在回廊的转角处,宦官高公公带着一队侍从宫女迎面走来,洁白的浮尘飘飘洒洒。
因是在太师府芙蓉花园的九曲回廊遇上了。原就是贺冯太师嫡长孙周岁诞辰的家宴,这里还是内宅,自家小姐便只带了她一人。
青梅一下认出了迎面而来的高公公,正是魏天子身边的,她有些惊惶地悄声通服自家小姐:“师傅,那是内廷高公公。”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