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三国大型战争第1/4段
汉时,土地国有和私有并存,但随着社会发展,封建集权加强,土地不可避免地不断向官僚、贵族、富商等地主阶层手中集中。
到了西汉中后期,土地兼并之风越演愈烈,社会矛盾尖锐。加上天灾人祸,导致农民无地耕种。
流民遍野。起来反抗的人,越来越多,遂成燎原之势,农民起义爆发。
推翻王朝。建立新王朝。周而复始两千多年。
中国封建社会是指从中国战国时代开始,到清朝晚期第一次鸦片战争前结束。其起止年限为公元前475年至公元1840年。
在这期间,土地兼并是贯穿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直到封建王朝结束也没能彻底解决。
封建制度的基础是农民。只要农民还在土地里耕种,这个王朝就不会出事。而土地兼并,却让农民没有土地耕种,没有办法生存。
作为封建制度固有弊端,土地兼并和随之而来的农民起义,从秦始皇一统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大秦王朝开始,一直到中国封建王朝最后的清王朝结束。
都是存在的。故而,汉朝末年,和建立封建制大一统王朝的秦朝末年仿佛。
公元190年,水旱天灾,饥民遍野,军阀四起,天下大乱。
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定都洛阳,史称曹魏,汉朝灭亡。
中国历史进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又叫魏晋南北朝,分成了三个历史时期。
第一个历史时期:三国。
三国(公元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主要有曹魏、蜀汉及孙吴三个政权。
汉末到三国时期,战争不断,使得中国人口急剧下降,经济严重受到损害。因此,为了增强国家实力,在政权的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皆重视引进人才和发展经济。加上战争带来的需求和刺激,各种技术,都有了进步。
公元184年,汉灵帝时期,爆发黄巾起义。为安定地方,地方州牧官员,拥有地方控制权。
而后,朝廷因内乱被军阀董卓控制,各地势力举兵反抗董卓。公元190年,董卓挟持朝廷迁都,地方州牧纷纷划地一方,群雄割据。
董卓最后被吕布和王允设计刺杀,长安最后被李傕占领。汉献帝趁机东逃,于公元196年被曹操迎到许昌,改元建安。
曹操采纳“奉天子以令不臣”(俗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策,击败多股势力,于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击败袁绍,至公元208年时,大致掌控了中国北方。
然而,曹操于该年冬季的赤壁之战中,被孙权和刘备联军击败,形成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迫汉献帝禅让,立国号为魏,史称曹魏。至此东汉灭亡,正式进入三国时期。
隔年,以益州为主的刘备亦称帝,国号续为汉,史称蜀汉。
刘备与孙权在赤壁之战后,拓展势力。为了荆州问题,双方多次发生纠纷与战争,最后刘备在公元222年的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绝大部分。
刘备于公元223年病死。辅佐其子刘禅的丞相诸葛亮,于同年再与孙权恢复同盟。
据有扬州、荆州及交州等地的孙权至公元229年才称帝,国号吴,史称孙吴或者东吴。
三国局势主要为,蜀吴同盟对抗魏,各国疆域变化不大。而曹魏朝廷渐渐被司马氏一手掌控。
公元263年,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亡。
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曹奂自立,国号晋,史称西晋,曹魏亡。
西晋于公元280年,发动晋灭吴之战,灭亡孙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
三国时期,从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开始,到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为止,合计60年时间。
曹魏的年代始于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建都洛阳,史称魏或曹魏。统治范围有整个黄河流域、淮河流域,以及长江中游的江北及甘肃、陕西、辽宁的大部分地区。亡于公元265年,共历五帝、46年。
蜀汉为刘备所建立的国家,公元221年,刘备称帝于成都,国号曰汉,史称蜀或蜀汉。统治区域有今四川、云南、贵州全部和陕西的一部分。公元263年为曹魏所灭,共历二帝,合计43年。
孙吴为孙权所建立的国家,公元222年孙权称吴王,公元229年称帝,国号吴,建都于建业,史称孙吴或东吴。统治区域有今长江中下游、浙江、福建和两广地区。公元280年为晋朝所灭,共历四帝、59年。
这里按照时间先后,简单介绍一下,三国时期的四次大型战役,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汉中之战和夷陵之战。
先说官渡之战。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延津县僧固),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话说,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汉朝地主阶级的统治,使到了王朝末年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
割据势力为争权夺利,互相兼并,而连年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
冀州的袁绍、河内的张杨、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
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壮大起来。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县,自始挟天子以令诸侯(“奉天子而征四方”),威势大增。他先后击败吕布、袁术,占据了兖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隶。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绍最终战胜公孙瓒,据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尽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争天下。
这样,华北后期两个政治军事集团已经成形,决战势所难免。
起初形势袁强曹弱。袁绍已无后顾之忧,地广人众,可动员的兵力在十万以上。特别是袁绍的统治核心——冀州。
在汉末三国时期,“冀州户口最多,田多垦辟,又有桑枣之饶”,“冀州民人殷盛,兵粮优足”。不过,袁绍刚赢了幽州公孙瓒。
战争即消耗。对手又强,虽士气正盛,但民力不堪,徭役赋税等重压之下,可能激起民变,兵变。
曹操则是处于四战之地,除了北方的袁绍,关中诸将尚在观望,南边刘表、张绣不肯降服,东南孙策蠢蠢欲动,暂时依附的刘备也是貌合神离。
对手多了,曹操也就只能学汉高祖刘邦,采取深沟高垒作持久战的打算,并不敢倾尽馕底,堂堂正正与谁一战。
曹操作战,几乎都采用“趁你病要你命”的趁火打劫方式,军中哗变,或者父死子继的政权更迭时候。
这种作战雏形从汉高祖刘邦起,为人熟悉,也就从他开始被挑剔行事不够光明磊落,故而说他是布衣平民出身。也就是庶民,到了这里的刘备刘皇叔更是说他是卖草鞋出身。
刘家做了四百年天子也不贵族,换言之,接地气,始终亲民。也与这时期兴起的批判思维呼应,打战也打心理战,掀对手老底,激怒他。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十月,河内郡太守张杨欲出军救援吕布时却为部下杨丑所杀,曹操解除进攻徐州吕布的后顾之忧。十一月,吕布被曹操消灭。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张杨旧部眭固杀杨丑,欲北投袁绍,曹操派史涣、曹仁击破眭固,取得河内郡,把势力范围扩张到黄河以北。六月,袁术病死。
四世三公袁氏家族,汉末名门,袁术和袁绍是兄弟。
袁术(?-199年),字公路,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人,袁逢之嫡次子,袁基、袁绍之弟。
初为虎贲中郎将。董卓进京后,以袁术为后将军,袁术因畏祸而出奔南阳。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与袁绍、曹操等同时起兵,共讨董卓。后与袁绍对立,被袁绍、曹操击败,率众奔九江,割据扬州。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称帝,建号仲氏,但未被普遍承认。
此后袁术奢侈荒淫,横征暴敛,使江淮地区残破不堪,民多饥死,部众离心,先后为吕布、曹操所破,元气大伤,后于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呕血而死。
据说,袁术众叛亲离,想过投靠兄弟袁绍。袁绍答应了,但被曹操所阻。
官渡之战发生在公元199年,是曹操与袁绍之间必然会爆发的一场战争。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拉开了序幕。
袁曹双方沿着黄河一线交战,其目的就是为了争夺中原及北方的霸权。
面对袁绍,曹操决定以所能集中的数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
为争取战略上的主动,他作出如下部署:
派臧霸率精兵自琅玡(今山东临沂北)入青州,占领齐(今山东临淄)、北海(今山东昌乐)、东安(今山东沂水县)等地,牵制袁绍,巩固右翼,防止袁军从东面袭击许都。
曹操率兵进据冀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东,黄河北岸),令于禁率步骑二千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协助扼守白马(今河南滑县东,黄河南岸)的东郡太守刘延,阻滞袁军渡河和长驱南下。
同时以主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一带筑垒固守,以阻挡袁绍从正面进攻;派人镇抚关中,拉拢凉州,以稳定翼侧。
从以上部署看,曹操所采取的战略方针,不是分兵把守黄河南岸,而是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点设防,以逸待劳,后发制人。
从当时情势而言,这种部署是得当的。首先,袁绍兵多而曹操兵少,千里黄河多处可渡,如分兵把守则防不胜防,不仅难以阻止袁军南下,且使自己本已处于劣势的兵力更加分散。
其次,官渡地处鸿沟上游,濒临汴水。鸿沟运河西连虎牢、巩、洛要隘,东下淮泗,为许都北、东之屏障,是袁绍夺取许都的要津和必争之地。
加上官渡,靠近许都,后勤补给也较袁军方便。
此战,双方都很重视,到处派遣使者拉拢政权同盟。袁绍遣使招降兖州、豫州诸郡。
刘表则响应了袁绍攻曹的号召,派人策动诸州郡反曹,而阳安都尉李通则拒绝了袁绍、刘表的反曹号召。
除了阳安之外,豫州的其余诸郡大多响应袁绍的号召。
关中诸将表示中立,既不助袁,也不助曹。
十一月,南阳的张绣听从贾诩的建议,率众归顺曹操,被拜为扬武将军。自此,曹操的四方暂时安定,也就能够最大限度集中兵力与袁绍一战。
袁曹两家的决战,一触即发。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正月,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服、越骑校尉种辑接受了汉献帝的衣带诏,欲诛杀曹操,但事泄,被曹操夷灭三族。
衣带诏,是指藏在衣带间的秘密诏书。东汉汉献帝时,曹操迎奉天子迁都许县,与汉献帝发生矛盾。
汉献帝欲除曹操,因无实权且宫中曹操耳目众多,只得以衣带诏方式交于国舅董承密谋举事。事泄,董承等人尽皆伏诛。
曹操想到了刘备,刘皇叔,命人前去。收到风声的刘备,率部跑了。
刘备投靠袁绍。
袁绍遂奉诏讨伐曹操,派陈琳书写檄文,并公开发布。
檄文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xíwén,指古代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也指战斗性强的批判,声讨文章。出自《汉书·朱博传》:“合下书佐入,博口占檄文。”
檄文,一开始是古代写在木简上的文书。到了这时候,东汉蔡伦已经改进造纸术。还有印刷术。
北宋毕昇是改进印刷术,发明活字印刷术,能够用泥烧出字来。一个一个的,然后,排版,可以用很久。
推断之前是用泥烧制一版字,不能拆卸,再往前呢。而我们古代一开始就是在木简上刻字,用的还是笔墨纸砚,这个印刷术跟造纸术一样,早就有了。
只是不方便,成本也高。再往前,商朝开始在龟甲兽骨刻字,所以印刷术出来得早。这小刀等锋利的物品刻字,一不小心割伤手指,用血也能印字吧。
当然,改进用凸出的文,方便印刷。以前可能有专门刻字刻文书的工作。也是工匠一种。
那竹简一册要刻多久。社会分工,就有专门的人刻字。
然后,改用木头竹简刻字。有了纸,有了笔墨纸砚,东汉改进造纸术。
刻字的传统工艺改革,就往印刷术发展,到了北宋毕昇的活字印刷,还是要刻字。一门手艺传承多少代人。
玩泥巴也有前途。再看,留到现在的,都是刻在石头上的字。还有雕像,石雕,西汉陵墓前就有马的石头雕像,还能烧出白陶。故而,推断在三国时期,造纸术印刷术推广,檄文等朝廷文书已经实现量产。
这么多檄文在手,想来是要张贴城门口等位置,广而告民。而这篇檄文也就流传后世,揭曹操家老底。说曹操家发家是他祖父辈。
曹操祖父那时是宫里天子的宦官近臣,又贪婪,有钱但无后。就收养了一个乞丐子,也就是曹操他爹,所以曹操的家底儿是这么来的。他还不感恩天子,挟天子以令诸侯,还让人去北邙挖历代天子的祖坟,盗墓以筹军饷开支。
一言以蔽之。这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云云。
袁、曹两家公开宣战。那时候骂人,还骂得古文又直接,就是不知道百姓看得懂不。
当曹操正部署对袁绍作战时,参与了衣带诏之谋的刘备,起兵反曹。
刘备占领下邳,屯据沛县(今江苏沛县)。刘备军增至数万人,并与袁绍联系,打算合力攻曹。
曹操为保持许都与青州、兖州的联系,避免两面作战,于次年二月亲自率精兵东击刘备,迅速占领沛县,转而进攻下邳,迫降关羽。
但关羽不久辞归刘备,后随刘备依附荆州牧刘表。
刘备全军溃败,只身逃往河北投奔袁绍。当曹、刘作战正酣之时,袁绍谋士建议他“举军而袭其后”,但袁绍思而不纳。
决战,一触即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