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乔公首访第2/2段
“那就好,务必提高文化工作者的合理收入,不论他们是全职的还是兼职的,必须一视同仁。老九不能走,稿酬是一种手段,但不是目的,我希望他们能记住这一点。”
“是,乔公。”
“……”
两人聊了一小会之后,乔办专家团的车队来到了夏希羽家门口。
此时,等待了好几分钟的沈涵曦、司璇、魏思瑜,以及被沈涵曦特别请来的汪星悦、已经可以看见正在下车的乔公。
就在此时,夏希羽也缓步走出大门,走上前和乔公亲切交谈。
此后,夏希羽、沈涵曦、乔公、“老林”四人坐在内圈,司璇、魏思瑜、刘晓涵、汪星悦坐在中圈,王礼、贺晓音、李超婷、沈钢围坐在外圈。
在此后两个半小时的闭门会谈之间,夏希羽和乔公在对夏希羽自己在1980年的全部成果后谈了大量与数学研究相关或不太相关的话题。
期间,讨论的发言主要以夏希羽、沈涵曦、乔公三人为主,发言频率从高到低排在此后的是:刘晓涵(涉及法语、文学、着作出版、版税等相关问题)、司璇+魏思瑜(首批进入希羽组的文职人员)、汪星悦(军队文工团转业后的福利待遇问题)、沈钢(青年科研工作者、高校教师的生产生活情况)。
超出所有人意料之外的是,这场闭门会谈实际上原定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间,但被聊得高兴的乔公和夏希羽拖到了两个半小时。
在额外的时间里,乔公首先特别关注了夏希羽对华夏先行科研制度的看法,夏希羽则以“收到了来自多国领事馆的资料”为依据,简单介绍了自己对国外主要国家的有关情况的大致了解之后,又分别指出了包括“大学区制”、“大类招生”等重要概念、理论、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和优缺点。
其次,夏希羽还主动聊到了自己手中的二十万米刀以及自己的对外筹款计划——在1981年初的华夏,对多数科研机构来说几乎是天文数字(按照20万米刀的极限购买力与50+亿的全国科研经费以及勉强以亿米刀为单位计算)的科研经费存量,以及更无法想象的:来自其他学者、政府机构、非盈利机构的无偿国际捐助。
即使是累计陪同乔公近十年之久的“老林”,也难以相信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随着来自外国的奖金和小说稿酬先后以现金方式由专人送到夏希羽本人手中,使夏希羽的手中有了二十万米刀的外汇——不少国家级的生物、化学领域的科研院校和机构等相对烧钱的科研机构在经济条件最好的时候,都没有这么多的年度可用经费。
同样让他难以相信的还有科研经费来源的单一——夏希羽毫不避讳地提到了他的预判中,为了社会稳定、给“过热”的民营经济“降温”而必然要进行的经济整肃,以及基于这些必然发生的事导致的合法收入降低而不得不推迟的三大计划:
“决策优化学科树”计划——加强对决策优化(多属性决策分析方法)领域的投入,以尽快实现产学研结合,因此需要工程学、社会学、经济学、运筹学方面的实践专家,或45周岁以下顶尖中青年研究者的联合研究计划;
“模糊魔毯”计划——通过与部分世界级科研机构的学术通信渠道,定期招收或以交换学者形式接收来自全世界范围内40岁以下、拥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数学、理论物理学、计算化学、统计学等领域的中青年科研工作者参与研究的计划;
“精选工程决策”计划——通过外交渠道,定期外派希羽组的研究人员到国际上的各类世界级工程建筑项目或社会治理项目中。
至于夏希羽对“连续集”理论的坚持,“老林”倒是不太惊讶——他见过不少这样的优秀科研工作者都有这样的想法。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