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都是人才(一)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喔,原来又是一个娶了媳妇忘了娘的!朱平槿只好温言劝慰李崇文两句。

  李崇文泣道:“学生身逢大变,转瞬间爹娘阴阳相隔。家财荡尽,只有到CD府投了老师。靠了老师同学接济,这才苟活到现在。这些年学生囊中羞涩,屋里还有妻子一家要养活,学生不得已在西门外兼了几个私塾,教几个乡村童生为生。”

  李崇文用袖子擦擦泪涕又道:“适才世子有问,学生以为,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仁者无敌也……”

  李崇文一阵阵泛着酸气的屁话让朱平槿听得心头火起。朱平槿端起桌上的茶盏,喝了一口又放下了。他决心让李崇文把屁放完,然后再轻轻打发了,免得别人指责他怠慢文士。

  李崇文的屁话继续:“……蜀地之民困苦久也。州县衙门吏胥快皂,蜀人称之曰衙蠹(DU);民间豪强者,蜀人称之豪蠹;缙绅家义男(干儿子),蜀人称之宦蠹;生员喜生事,蜀人称之学蠹。还有一蠹,学生不敢说。”

  朱平槿听着这些话觉得还有些意思,于是道:“先生但说无妨。”

  “还有一蠹,便是王府爪牙,蜀人称之曰府蠹。有此五蠹,蜀民焉得不苦也?川北川东之土匪号称土暴子,人称摇黄十三家……”

  “大胆!”按耐不住的曹三保跳将出来。

  李崇文又跪下去了。朱平槿斥退曹三保,和言锐色地对李崇文道:“本世子虽然年少,然未失德至无劝谏之声。李先生有话,尽管如实讲来!”

  李崇文唯唯道:“学生之言,句句是实。学生兼着城西几个村学的课,中人之家,都难以凑足一年两斗米之学资!蜀地本号天府,夏无酷暑,冬无霜雪,水旱不侵,仟佰纵横,一年两熟。沃野数百里,平如几席。郫、灌两县地处灌区,本该富庶怡然之处,然乡人困顿如此,何也?盖因田土十有八九入了王庄、军屯,民田不足一二。王庄、官田皆有免税之权,所以朝廷十成之税皆由一二民田承之,民焉得不苦?还有王庄、官田田租之重,民亦深苦之。一丁耕作五亩,已是劳作至极。虽说每亩早晚两季,早稻约一石五,晚稻约二石五,合计收成四石(注一)。可是田租少则六、七成,收走二石四至二石八,每亩只剩一石二至一石六;田租高者甚至八成,每亩只剩八斗,还要留下一斗的种子粮!官府除正税之外,还加征辽饷、练饷、剿饷(注三),杂役杂项、宗室禄米,一亩又是若干。官军、官府之临时支派需索,更是不胜枚举。自万历年朝廷开条鞭之法,小民不得已以粮换银……以郫、灌之地,一民五亩之收成,尚不足以衣食温饱,况蜀中万民耶?!此间种种情形,乃学生亲眼所见。世子若不信,学生此处有郫、灌之地几个村庄三年以来征粮之数献上!”说着,李崇文从怀中掏出几张压得皱巴巴的纸来。

  李崇文的声音不大,在朱平槿的耳中,却句句如雷鸣一般。朱平槿沉默了,眼神也游离他处。李崇文的话,让他想到了江西老表,想到了陕北老农:想到了井冈山的烽烟,想到了杨家岭的烛火……

  李崇文的声音继续传来:“是故学生以为,世子唯有广施仁政,得蜀中万民之心,方为自保之策也。”

  曹三保下阶去接过李崇文手中的文章,放在朱平槿桌上,又默默转回朱平槿身后。朱平槿没有马上翻看。他已经知道大概内容,这不就是一篇明末四川版的《湖南农民运动调查报告》吗?

  “‘克己复礼,广施仁政’,先生一番话让本世子茅塞顿开。李先生真是大才,朝廷不能用之,实为道遗明珠也!”。

  注一:一亩一季年的产量,史家公论二石四,本文取之。但实际上,地有南北差异、土有肥瘠不同。少者无算,多者如江浙、两广,史载有亩至六石者。都江堰灌区多为两季,产量可达四石。

  注二:明末税收之高,已经到了官逼民反的地步,而且起义口号之一就是“不纳粮”!以为明末税收太低百姓生活在天堂的读者,请自行查找资料并脑补之。

  注三:辽饷,开征于万历四十六年,经多次加征,每亩加派一分二厘;剿饷,开征于崇祯十年,撤于崇祯十二年,按亩加粮六合,每石折银八钱;练饷,开征于崇祯十二年,一年七百三十万两。先后共增饷一千六百七十万两,超过正常岁入一倍以上。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