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大投资第1/2段
在校外的一个咖啡厅,王弘毅接受了戴思玲的采访。
首先自然是详细介绍了天车食品公司的发展状况,其次阐述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且提出希望政府加强支持的具体内容。
戴思玲认真记录着,不时地插话提问。
聊了近一个小时,戴思玲对王弘毅越来越好奇,这个年轻人思想十分深刻,思考问题的角度和高度,即使是见多识广的她,也很惊讶。
随后她又询问起王弘毅的创业过程,得知他是一无所有,靠着在深城雇人售卖小食品积累了第一桶金,然后才有天车公司的现在,她越发地惊讶了。
她决定了这篇报道的名字就叫:这个年轻人真不错。
正好将之前杨院长三次称赞他“不错”,将一个新时代创业成功的时代弄潮儿的形象凸显出来。
留下了戴思玲的联系方式,王弘毅刚刚从咖啡馆出来,便接到了杨源清教授打来的传呼。
“弘毅,你行啊,连杨院长都对你赞不绝口,校长还以为你是本校学生呢!”
一见面,杨源清教授便笑呵呵地道。
之前校长接到工作人员的报告,得知在杨院长面前大放光彩的年轻人,居然不是本校学生,而是来自一个不起眼的学校,心中顿时很郁闷。
怎么就不是清华的学生呢?
得知王弘毅是杨源清教授推荐去参加专题讲座的,于是便打电话给杨源清,详细了解了一下王弘毅的情况,并叮嘱他跟王弘毅保持密切联系,如果王弘毅有意到清华经管学院深造,那也是欢迎的。
对于校长来说,王弘毅创业成功倒不算什么,毕竟清华这么多学子,很多都有不错的成就。
可是王弘毅这才刚刚进入大三,除了创业成功之外,对社会经济的认识,却比很多人都要深刻。
在校长看来,这是一个很有思想深度的年轻人,是一个可造之材。
王弘毅当然表示,等自己本科毕业,会考虑到清华继续深造。
对于很多成功人士来说,都喜欢去各大高校参加各类学习培训,其实补充知识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积累更多更高层次的人脉。
第二天戴思玲的专题报道便刊登出来了。
借助对王弘毅的报道,主要是探讨了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呼吁从上层制度设计、资源分配、信贷支持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支持,持续激发经济活力。
王弘毅细细地阅读了这篇报道,心中暗自琢磨:“这次运气很不错,有了杨总的关注,也不完全算是无依无靠了。”
虽然只是十来分钟的交流,但是王弘毅无疑已经在杨总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无论是他的经历,还是他概括的国有企业改制十六字方针,还有对民营企业发展提出来的建议,应该让杨总很感兴趣。
那么对于其他人来说,领导感兴趣的人,不管以后会不会持续关注,也不敢轻易随便对付,万一领导哪天想起来要了解一下王弘毅的现状呢?
对于无数人来说,王弘毅发展太快了,又没有什么根基,如果被人盯上,他就像是手握明珠逛闹市的无知孩童,容易成为他人觊觎的目标。
如今,王弘毅身上也算是镀上了一层金,没有以前那么脆弱了。
这一趟京城之行,不仅招到了一个清华毕业生和两个实行生杨总的关注,也不完全算是无依无靠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