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舆论战争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自这个年轻的共和国成立以来,战争的阴云从来没有在这个国家的天空中消散。

  六十年代,中苏关系严重恶化,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那一代的领导人每天都要做好苏军的坦克越过国境线,自一马平川的大草原向首都突袭而来的准备。到了七十年代,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国际上冷战的阴云还未结束,东南亚的战火便已经烧到了西南边境。那一场因为种种原因被后世选择刻意淡化的战争,其规模和惨烈丝毫不亚于刚刚建国时的抗美援朝。

  在这样的国际局势下,一代代领导人如履薄冰,踩在刀尖上小心翼翼的走到了九十年代。

  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烟消云散。本以为新世纪和平的曙光可以驱散笼罩在共和国头顶半个多世纪的战争阴云,然而现实却恰好相反。

  银河号事件,南斯拉夫大使馆,81192,以及一念之间就差点引爆的台海危机。这一系列事件再一次将战争的威胁带到了这片土地上。整个九十年代,那是一代人都深刻于骨髓的,最屈辱的十年。

  当然,你不知道这些,不是因为它不存在,而是有人用身躯将这些挡在了你看不见的地方。

  在这样的国际大背景下,自建国以来,扩充军备,积极备战几乎都变成了一条不存在于纸面上的国策。

  六十年代,大三线建设启动。所谓大三线工程,就是以我们国家广袤的国土为基础,将全国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层次建设战略防御工事和工业设施。这样悲壮的计划,本身就等于做好了国家领土三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二被侵占的准备。在深洞,广积粮的指导思想下,全国的大山基本都被挖了个遍。化整为零的军工企业如同羊拉屎般的散布在交通封闭的大山中,昼夜不停的生产武器。

  以69—1式40mm火箭筒为例,当时的标准是全军人手一具,并且还要装配到民兵。在后来部队换装时,一次性就销毁****时期生产的质量不合格的火箭筒3000万发。余下的直到现在还在正式列装部队。

  而木柄手榴弹的生产数量,更是能用丧心病狂来形容。以末世之前全国的人口数量,无论男女老幼,平均人手一枚完全没有任何问题。当时的民兵甚至还发明了一套生产工具,“七人搬”,即生产木柄手榴弹的全套设备,简化到只需要七个人抬起来就能搬走,换一个地方放下来就能继续生产。

  56式半自动步枪,7。62mm枪弹,107火箭炮,122mm火箭弹,60迫击炮,40火,各种重机枪,无后坐力炮,各式牵引炮,59坦克,歼六战斗机。这些东西的生产数量都是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准备,甚至三战打完了这些东西都不一定能用完。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