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1第4/4段
这种情况在过去的诸多战役中早已是司空见惯,国军各派系的高层之间似乎达到了某种默契,彼此对这种阳奉阴违的行为也都做到了心照不宣,所有人都跟明镜似的,谁也别把谁当傻子。例如淞沪会战期间,日军在金山卫一带登陆,正好赶上中国守军兵力空虚、防御薄弱,日军先头部队窥伺良机果断出击,主峰阵地反复易手。可就近驻扎在拓林和乍浦两地的国民党守军眼看着金山卫一带的友军即将覆灭,却照样是按兵不动,既不增援友军,也不组织兵力绕至侧翼偷袭日军登陆部队,宁可错失这一难得的战机也绝不肯放手一搏。最后的结果便是导致日军彻底击溃金山卫一带的中国守军,并顺利拿下守军在滩头建立的防御阵地,继而成功接应后续部队登陆。至此,淞沪战场的我军形势急转直下,日军一招得手便死咬到底,最后连拓林和乍浦两地的阵地也没能守住,守军官兵只得弃工事北逃。
再就是武汉会战期间,日军主力向防守新店一带的国军第42军发起进攻,位于该军主峰阵地左翼的第30师、第37师在外围防线没有任何敌情顾虑的情况下,仍旧放弃了这一天赐良机,照样按兵不动、待阵观望,被42军指挥部派来的联络官把嘴皮子都磨破了,两个师的指挥官照样冥顽不灵,部队也好像是钉死在驻地内似的,无论联络官怎么劝就是不挪窝。其中一名师长还颇具风趣地引用了毛主席早年写下的一句诗回应道: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事后结果可想而知,日军在42军毫无支援的情况下很快便击溃了其主力部队,待占领了新店阵地后又挟胜利之威,转移兵力一鼓作气将国军第30师和第37师的主峰阵地全部吃掉,也许这两个师的指挥官在败退的过程中都想不通,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错误?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的道理也许还没有像“为党国尽忠”的口号那样能够深刻地印在国军指挥官们的心中。
相反,八路在这方面的表现确实值得称道。其实想想也并不奇怪,这些来自*,手持原始武器,军事素质、单兵训练都无比落后的队伍除了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外,大概没有所谓“友军”会为他们提供一些实际的帮助,重庆军政部和二战区长官部巴不得他们自生自灭。即便八路内部的战斗编制不太正规,像独立团、独立支队、游击队、决死纵队之类的番号多得恐怕连八路军总部都数不清,几乎到了快要烂大街的地步。但每逢战斗打响,他们总会不惜一切代价去增援受困的兄弟部队,有些时候甚至并没有向他们的上级请示便擅自行动,就算是背上掉脑袋的罪名也在所不惜。这种能显示一个集体或一个团队相互扶持合作的战斗精神,在八路军队伍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证明。从这点上看,这帮八路的骨气丝毫不逊于日本军队,就团队精神来说,双方已经到了一个足够齐肩的高度。
一名日军少尉来报,称第8旅团设置在外线的防御已经被八路撕开了一个口子,目前八路正在拼命向内渗透。中村旅团长的笑容愈加强烈,他表示让负责外线防御的第3大队给这伙八路让开一条道路,放他们进来,待八路攻击部队进入包围圈后便立刻将道路封锁,并趁机将此部队和被围的八路军总部一举歼灭。
敌我两军的战斗已经进入到了白热化状态,原本漆黑一片的夜空在炮火的衬映下恍若白昼。日军第8旅团下辖之第3步兵大队接到命令后立刻向两翼方向散开,杨龙菲只顾带领部队一通猛追猛打,却未能注意这一情况。倒是政委刘平突然感觉有些不对,日军一个满编大队的兵力,又属野战部队,就算是遭到了独立团的突然袭击,也不至于这么快就向两翼方向溃逃了吧?这不像是日军的作战风格,不是敌人疯了就是有什么阴谋!
刘平果断叫住了正抱着一挺轻机枪冲锋的杨龙菲,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他。杨龙菲听后一愣,冷汗刷地一下就下来了,他在心底暗骂道:操,老子只顾着向敌人的纵深*,差点儿犯了一个低级错误!他越想越觉得不对,刚拿起悬于胸前的望远镜便又果断放弃,在这种时明时暗的环境下,望远镜已经起不到太大的作用了,只能凭借自己以往的作战经验去判断敌人的动机。看这样子,似乎敌人不是溃逃,而是有意放自己进去,如果真是这样,那将是一个叫作欲擒故纵的古老的故事,诱敌深入,聚而歼之,小鬼子胃口可真不小啊,既想把驻扎在偏城镇一带的八路军七千余众一锅端掉,又想在吃掉这顿大餐前拿老子的独立团过过嘴瘾,哪来那么好的事儿?
杨龙菲和刘平的心里早已有了新的打算,既然已经看穿了鬼子的圈套,再带着队伍往里扎就有点儿说不过去了。倒不如给敌人来个反其道而行之,顺着日军的“溃逃”路线追过去打,反正四个方向皆有战斗,跟鬼子拼命的队伍绝不止老子独立团一个,打到哪儿算哪儿,最好是能将敌人早已散开的封锁线越扩越大,这样一来既能打破敌人的围歼计划,又能有利地减轻总部首长们突围时的压力。嗯,就这么办!
杨龙菲无形之中发现,就是从这一刻起,他心底倒有些佩服这个跟自己不太对路子的政委了。刘平这小子能在如此混乱的环境下迅速察觉到敌人的意图,又能及时制止住自己带领部队向敌纵深贸然推进,确实很不一般。无论是从作为一名军人的魄力还是军事水平来看,刘平这家伙确实有些过人之处……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