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老家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除了作业,林清嘉注意到也有许多买杂志的学生。记忆里的青年文摘、读者、意林,里面的故事哲理、名人名句为作文添了许多内容。

  而林清嘉最喜欢的,还是那些笑话和神句子,在被管制手机时,常常以此为乐。只是上了大学后,也就断了兴趣。

  时间总是要走的,即便是重复单调日子,它也过去得很快。倘若没有人提起,林清嘉不会意识到,原来自己都到长这么大了。

  街坊邻居看到她,也不再说“胖了”“瘦了”“长高了”。取而代之的是,“谈恋爱了吗”“在哪读书”“不要远嫁”。

  大年三十那天一早,林爸爸就开车载全家一同回老家过年。从她家到老家,往返需要十几个小时,算不得近了。

  虽然不太远,却很少回去。林清嘉在家的时间,不过寒暑两假。一年回去的次数,一个巴掌就可以数得过来。

  林清嘉从小就疑惑,为什么她们家人那么少。村子里,别人家都是左一个亲戚、右一个亲戚。相比起来,她家总有种萧条的尴尬。后来听爸爸

  说起爷爷奶奶以前的事,林清嘉才知道,原来故事不一定是远方才有。

  林清嘉的爷爷原本是个孤儿,流浪到现在的老家附近。林清嘉的奶奶因为偶然认识了她爷爷,见他生得好看又踏实勤恳,才不顾家里的反对嫁给他。林清嘉印象中,只记得爷爷眉骨、鼻梁都很高,看得出年轻时是个美男子。

  早年间,奶奶跟着爷爷吃了很多苦。直到林清嘉的爸爸和大伯长大后,日子才慢慢变好。

  不过人少也有人少的好处,就是家里和谐,没有那么纠纷,关系也亲近。虽然林清嘉那日,险些认不出林瑜来,主要还是他变化大。爷爷的高颜值基因,全家只有林瑜遗传到了。

  小时候,林珊上学,可都是她林清嘉带的林瑜。林瑜从小就林清嘉、林清嘉的叫,她记忆中,还从未听到他叫她一声姐。

  林清嘉的大伯,年轻时学了点木匠的手艺,后来也一直靠这个吃饭。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在镇上开了一家家居店,也算有些家底。因为离得近,他们仍然住在村子里,主要为了方便照顾两位老人。

  林清嘉的伯娘,是从附近嫁过来的。是个嘴巴厉害又大方舍得的人,所以在生意上很能帮到大伯。她对林清嘉也算得上极好,林清嘉也喜欢她。

  并且娘家还不远,为此林家也算有亲戚了。小时候,林清嘉特别喜欢带林瑜往他外婆家那边去。因为年幼的她认为没有亲戚,大人们不让小孩子和她玩。

  那时她认为这一切都是因为伯娘,才终于有了一门亲戚。因此,她从小就敬重那边的亲戚。就怕人家觉得她不乖巧,有这样的亲戚不好。

  小时候林清嘉最害怕的事,就是睡醒自己又没有亲戚了。长大后,她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明白更多的事理。对于那边的亲戚,她依旧保留基本的尊敬,却再不会生有那种卑微的心理。

  培根也曾说,真正的可怕,并不是那种人人都难以避免的一念之差。而是那种深入习俗、盘踞于人心处深处谬误与偏见。

  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对其性格的养成,可谓重要非常。以林清嘉幼时来说,假设她依然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只怕现在也是个,只会家常里短的寻常妇人了。她相信性格决定命运。

  刚到村口,还没到奶奶家,便远远看到奶奶佝偻着身子站在路旁。以林清嘉的“眼力”,是万万不能从远处看到人的模样。

  可对于奶奶,林清嘉总是能认出来的。因为在她记忆里,对于奶奶最深的印象就是那佝偻的背。

  奶奶似乎认出了车,叫出房子里的爷爷。两个老人,仿佛讲座守门神,站在那里就给人温暖和安全感。

  车子越来越近,车窗将老人框成一幅画,画里他们招手和笑。还没下车,就看到奶奶贴在车窗上的茫然若失的脸。

  即在咫尺,却看不见摸不着,奶奶就好像个在迷路的外乡人,又像个橱窗外“垂涎”玩具的小孩。因为从车窗外,是看不到里面的面。

  林清嘉有些心疼又有些好笑,心疼奶奶的心疼,不知等了他们多久。又好笑奶奶越老,便像个小孩。

  “哎呀囡囡”奶奶第一个想的是她,林清嘉心里很不是滋味。奶奶上来就“抱住”她,还当她是个谈恋怀抱的婴孩一般。

  可是,奶奶其实也只能用双手环住林清嘉的腰。看起来倒像是考拉抱树一样,莫名有些萌。

  孩子已不在是孩子,她也不再是那个健步如飞的奶奶。

  爷爷在奶奶身后没说话,笑着看着她们。倒有些像康顿庄园里的英国管家那样,忠实本分地站在主人身后。

  林清嘉笑着叫爷爷,他才同样笑着上前碰碰她的头,以示高兴和亲昵。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