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江西寻宝第2/2段
这是一个把儿子侄子都投入到窑岗的事业中来的人,张知木很是感动。晚上,就在九江休息一夜。现在商队的船不断减少。张知木让陆成祥,把晚饭准备的好一点,但不能饮酒,等到了景德镇让大家喝一顿。当然了,干部们都跟着张知木上岸去喝了一顿。这也是把大家凝聚在一起的好办法。
天一亮,船队就离开长江,向鄱阳湖前进。这一刻,张知木突然想起了白居易那首《琵琶行》中的两句诗“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因为长江流经九江北这段就叫浔阳江,九江也叫过浔阳。又因为时间实在不等人了,不能去看看现在的庐山是啥样子,心中有些遗憾。
过了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就到了景德镇。
这时的景德镇,正是他的鼎盛时期,真的是商贾如云。南来北往的客商摩肩接踵。官窑民窑,烟尘滚滚。进出商船,排成长队。到了景德镇张知木心思可没在瓷器上,简单的逛了一下,就到处打听,有知道大余镇没有。客店掌柜的说,江西哪有不知道大余镇的,这里瓷器运到广东,都要从大余镇上岸前行。你到码头上随便就能找到大余镇来的船夫。
张知木带着那个从窑岗一起回来的江西人,一起来到码头,打听有没有从大余镇来的?一会就来一个船家,说是家就住在大余镇。张知木心里有些紧张起来。赶紧问你们那里有没有一种叫重石的,就是比别的石头都重的石头。船家说,当然有啦,我们的船从大余镇来的回来基本是空船,以前我们都是用那种石头压船,那种石头又重又不占地方,我们这里都叫它重石。到了码头这,我们就都扔到河里了。不过现在大的都没了,可能都丢到这河里啦。小的满山,连河里都是。
张知木问:“这种重石,用火烧完有毒没有毒。”
“我们这里的重石没有毒,听说有的地方的重石有毒。”船家说。张知木高兴地心都要蹦出来了。他万里迢迢,就是奔它来的。看着天色已晚,谢过船家。一手拉着杨玉琳,一手拉着陈玉锋,高兴的往回走,说:“今天真高兴,回去喝酒。”
回到客店,陆成祥正等着他呢。说:“看了几家的货,这里瓷器真便宜。简直象不要钱似的。尤其是那些小窑,其实质量差不太多。我们买瓷器,分两种。一种是高档,给贵族大户用的,一种是大量给酒楼百姓们用的。就是不知道张总打算买多少银子的瓷器。”
张知木说:“我们来到了瓷都,当然这里的瓷器是又好又便宜。就想我们在杀胡口买的马一样。在那马是不值钱,可是到了这里,一批口外的马,翻了多少运到这,不贵才怪呢。我看陆先生,你们就按五万两左右买瓷器就行。具体的我不管了。明天我要到大余县办点事,陈叔杨玉琳和我一起去。李菁带十个人跟我去。其他人都留下,帮陆先生弄瓷器吧。”
一早,张知木十几个人,雇了两条快船,就奔大余镇了。
船上,陈玉锋问:“你弄得神神秘秘,我们到大余镇到底干啥去,现在可以说了吧。”
“我们寻宝去。”张知木说。
“寻啥宝,快说。”杨玉琳忍不住了。
张知木以问代答:“陈叔,你见过真的能肖铁如泥的宝刀吗?”
陈玉锋说:“听说过,没见过。”
“你们见过闪电吧?我们要是用电来点灯,你们说会怎么样?”张知木又问。
杨玉琳说:“那还不都给击死了。”
张知木说:“我们去找这东西,就可做出削铁如泥的宝刀来。也可以用来电来点灯,还不会被击死。你们说,这东西是不是宝贝。”
陈玉锋说:“真像你说的,那就是宝贝。”尽管现在还不能理解,但是张知木说啥,大家都信。
大余镇现在叫大庾镇,前世叫大余。这是北方来的前往广东的商人,弃船上岸的地方,是这条古道的驻足点。地方虽然不大,可是久经岁月的风雨,酒肆客店不少。东西非常便宜,这时还可以吃到娃娃鱼、穿山甲、蛇、野鸡等山珍野味。吃完饭,就在请客店伙计帮着雇了个向导。来到河边的山上,张知木知道这里在前世是著名的“钨都”。在这里,果然可以见到一些石头,用手掂起来,确实比其他的石头重不少。张知木说:“回去,买一些箩筐。明天来拣石头。”
这里竹子遍地都是。很快就弄了一千百只加固的箩筐。然后就让李菁把十个人都带着,开始按照张知木的要求,捡石头。花了两天就拣满了一千筐。其实也就都是大半筐,因为这石头太沉了,装满了抬不动不说,还怕把筐抬破了。正好有一队向广东运瓷器的船队在大余卸货。等他们卸完了。张知木他们就把这一百筐的石头都装上船。向景德镇出发了。
张知木他们还不知道,陆成祥想他们正有急事,心急火燎的等着他呢。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