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章 大战将起(十八)第4/4段
该派自杨、许等人创立之后,再经王灵期的推衍,才逐渐发展。至南北朝时,陆修静亦传上清经法,总后三洞,为世宗师」。陶弘景隐居茅山,出入朝野,整理上清典籍,著作甚丰,贡献尤巨,使茅山成为上清派的中心。从他之后,上清派历代宗师多居茅山,故该派亦称茅山宗。
从隋唐至宋元时期,上清派十分兴盛,出现了一大批高道。如王远知通晓天命,唐高祖龙潜时,先生密告以符命。司马承祯有著作十余种,深受武则
天、睿宗、玄宗倚重,玄宗并从其受箓.其弟子李含光精通上清大法,曾数次入京。
玄宗受三洞经箓于大同殿。入宋,朱自英传授上清经法,仁宗赐号国师,太后受其法箓。刘混康得神宗、哲宗、徽宗倚重,时皇后孟氏误吞针止喉中,医莫能出,师遂进服符,呕出,针刺符上,宫中神其事。蒋宗瑛、肖应臾、董思靖、杜道坚、张雨等则以博学高行、著述等身名世,各有精微玄论,阐发上清经法。
该派传承非常清楚,以东晋魏华存至元代刘大彬,共有四十五代宗师。基传承以杨、许上清经箓为凭,至刘混康得御赐九老仙都印、宝剑后,传承信物又增加了剑、印。并与龙虎山,阁皂山鼎峙,传授符箓。
今茅山、龙虎、阁皂,实有三坛,符箓遍天下,受之者各著称谓上清派以修习上清法为主,也兼习灵宝、三一皇及天师道法。修持方法以存神、炼气为要,也倡众求合修,结合符法、咒术、导引、服食、药饵、外丹、气功、养生诸术,以求长生之道。至唐宋时,司马承祯又援引儒家的正心诚意和佛教止观、禅定学说,充实道教的内炼理法;肖应臾则采用内丹之学解释符咒之术,主张内炼成丹,外施符咒,符咒之术猫以人体之灵气真神为本,颇有创新。
按唐代高道间丘方远所说,该派源于元始天尊,至黄帝时得天真皇人传授,皆天书古篆。
;后大禹得之以治水,功成更演五符,藏于洞庭包山;至战国吴王阖间时,曾令龙威丈人取出,但无人能识。直至葛玄、陆修静推衍增修,立成仪轨,砖是灵宝之教大行放世。始放轩辕,终于简寂,法教圆通,使后世得睹夭仪,传习者悉无疑虑,于此教而成真者不知几极,承袭此教为帝师者代有其人。
灵宝派道术以符咒、科仪为主,就此而言接近天师道。亦受上清派影响,讲习存神、炼气、诵经之术。但唯该派在教义上却颇受佛教大乘经义的影响,强调「普度一切人」,视灵宝经为「大乘之法」。在其经文中随处可见三世轮转、善恶因缘、罪福报应、检束三业、度劫更生、涅架灭度、修功德、奉戒律、造福田等说教,从而使道教理论发生了重大变化。概而言之,重视劝善度人、斋戒科教,是灵宝派最显著的两大特点。
该派擅长斋蘸,由陆修静传下的灵宝古法,经唐代张万福、杜光庭等发展,成为道门施法的基本准则。宁全真、金允中所编《灵宝镇教济度金书》、《上清灵宝大法》合计多达四百二十五卷,明代的《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亦有七十二卷,详述了道教斋酿的各种科仪轨范。故其地位虽不及天师、上清三派,但在民间却相当活跃。从北
宋时即与龙虎、茅山鼎峙,并以江西阁皂山为祖坛,传授灵宝经箓,因此又称阁皂宗。
不仅为该派所重,亦为各派道门及信徒奉为万法之宗,群经之首。其内容极其丰富,既阐述了阴阳、三才、五行等宇宙生成、人物蕃育及顺德齐功之道,又讲述了消灾辟驱、制鬼镇魔、养神成真之术,是研究灵宝道法最重要的著作。概而言之,灵宝派在符箓方面显得较有系统,比天师、上清二派有更多的建树。
北帝派为唐初道士邓紫阳开创。初在麻姑山修道,后巡游中岳、南岳、庐山、王屋山、函谷关、宗圣宫及诸名山,其精诚感帝授法,遂开北帝一派。初隐麻姑坛之西北,后因省亲,路获神剑佩之。性颇刚毅,自负济世之材,每憩溪壑之间,诵天蓬咒不辍,遂感北帝,遣神人授以剑法。““唐明皇开元中蒙召入大同殿,建醮胡藩,封为天师。“
自邓紫阳肇开此派,历经其侄子邓德成、侄孙邓延康以及后裔邓道牙、邓道苗、邓启霞数代,再加上众多弟子谭仙岩、史伭洞、左通元、邹郁华、何元通、王栖霞、黄洞元、瞿童等人的推衍,并得力于唐代帝王玄宗、德宗、宪宗、武宗、宣宗、懿宗的崇信,很快便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并修建一批专祭北帝的院堂,行使北帝大法。
叱咤风云,久雨祈晴则天即朗霁,深冬祈雪则六花飘空,或人家妖祟为害,即遣神将驱治,俱获安迹。“徽宗召对称旨,又于宫中驱怪缚鬼,显诸灵异。敕封“冲虚妙道先生“,未几,拜太素大夫、凝神殿校籍、凝神殿侍宸等职。据说他能预知天命,数以修政练兵事为请,徽宗不纳,乃拂袖还归故里。
流风所被,道教内丹南宗一系,至四祖陈楠开始,兼传神霄雷法。据五祖白玉蟾言,陈楠游黎母山遇汪真君之徒辛忠义,得都天大雷法,后以传已。白玉蟾丹道、雷法兼精,其门徒甚众。弟子彭耜开“细林宗“,活动于福州。尚有留元长、林伯谦、潘常吉、周希清、胡士简、罗致大、陈守默、庄致柔等,皆复雷法之传。
苏州玄妙观成为历代神霄派活动的据点,许多大师如王文卿、莫月鼎、张善渊、周玄真等皆曾寓居于此。清代又有施道渊一系住此传承不绝。施道渊字亮生,别号铁竹道人,吴县人。童真出家,遇异人张信符授丹诀。年十九,从龙虎山徐演真受五雷法,能驱役百神,除祟疗病,后主玄妙观,传神雷道法。弟子胡德果,传潘元圭,潘传惠远谟,惠传张资理、施神安,已至嘉庆之世。
神霄派的著述颇丰,其道术以融合内丹、符箓以及禅法、密法为特色,尤重雷法,十分值得重视与研究。
该派称其符法出自清微天元始
天尊,故名清微派。黄舜申号雷渊,字晦伯,福建建宁人。十四岁时得危疾,南毕道以符法治之,雷震于庭,其疾顿痊。观其骨相合仙,悉以所传付之。
遂以善祈禳、精雷法,名震宋、元朝野上下,得南宋理宗、元世祖召见,并敕号“雷渊真人“。他集清微法之大成,“覃思著述,阐杨宗旨,而其书始大备。凡有祈祷,若持左券,而能不动声色,以取偿报于渺茫冲漠之中,弗爽晷刻,何其神也。一时王公大人争欲罗致,四方来受学者以千数。“有亲传弟子三十五人,三十人各得一法,仅五人尽得全法,即张道贵、熊道辉、叶云莱、刘道明等。“皆为一代宗匠,道德冲融,内外光霁焉。“
与其它宗派相比,清微派在继承传统符箓的基础上,非常重视内丹修炼,并形成了一门独特的“清微丹法“。此外又援取佛教密宗的修本尊法,演变为“变神“之道。在理论上,有取于禅宗、全真道的“明心见性“及儒家理学的“格物致知“,并用“万法唯心“的观念,为其符咒之术奠定基础。总而言之,清微派的符箓之学因其有系统、理论性强、兼容性佳,在道教的符箓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本章完)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