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三章 大战将起(三十一)第3/4段
“逃逝”的“逝”是指没有消息了,“逝世”就是去世,再也找不到他的音讯了。逃逝就两种人:一种人,就是我们还是凡夫,在这里用功修行了,知道回归;另外一种人,是指还不知道回归,迷途不知回,不知回归,这样的人也很多。有些人虽然相信佛法,或者对佛教有点好感,但是他不懂得真正对净土生起信心,也不懂得自己了生死,只求一些人天福报,这些世间的善法,这样的人才是属于逃逝的人,还是没有信号,只是给自己培养一些信心而已,培养一些善根。如果说,你能够生起信心,虽然逃到远处,那我们有可以回归的机会。这个“逃”和“逝”这两者都具备的人,后面有句话说,“虽忆何为”,就是极其悲感。大势至菩萨给我们讲的这种悲感,就是说,十方如来都念我们,就象母亲回忆儿子一样。这个儿子,如果逃出去连音讯都没有,而且他还不想你这个音信,那这个母亲再忆念他、再想他,有什么用呢?虽然回忆他,虽然牵挂他,又有什么用?我们有时候也会想,我们这么慈悲,佛为什么不把我们接引去呀?那佛是一直在给我们接引的,只是我们大家不感应。就象电源已经接通了,开关我们始终不开一下,电灯始终也亮不了。我们看在社会上,很多人以世俗的智慧、世间的聪明做一些学问,批判佛教,也不懂得佛教的内容。有些人为生活所迫,就是只看到现实——人生几十年当中,甚至看到几年、几天当中的一些经济物质享受,他忘记掉自己心灵当中真正的无价宝藏。这个样子,就是“虽忆何为”---虽然天天住在寺庙里,天天到寺庙里去拜佛,那又有什么用呢?又怎么能感应呢?
第二种情况,反过来说“子若忆母”。如果这个儿子,他开始回忆母亲了,就是说他虽然逃在外面,他希望给父母亲、给家里写一封信,让家人知道自己现在在哪里,而且现在很想家,有这么一个想法---“子若忆母”啊“如母忆子”。一开始“忆”,这个效率很低,我们有时候说:“我现在很想修行了.”其实一天当中,你看看你自己二十四小时里有多长时间真正的是想佛、想修行、想了生死的?真正在念佛的,有几个时间呢?很少很少!恐怕有人说,《广论》里面有这么一个比喻,说当我们人的寿命是六十岁的寿命当中,你每天觉得自己在用功,最多累计起来时间也不会超过五年。十二分之一还不会超过,而且还是很精进的。这么算起来,如果我们大家学佛,如果遇到佛法的时间很晚,一天当中、一生当中真正用功的时间很少。那么,如果你用功时间很少,功夫不能成片,那你没有办法完全理解佛的这种本意。佛经里面,佛法告诉我们的“真正的佛陀的悲心所在”。
如果我们能够象佛那样忆念——就是无时无刻。换句话说,你功夫成片了,你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你参禅参得功夫成片,在这个时候,他是“如母忆时”,母亲回忆儿子的时候,她在时间上是一直都没有间断。而儿子呢?如果能像母亲这样忆念。“母子历生”,这个“历”,是历历分明。历历分明,儿子一直想着母亲,母亲一直想着儿子,从来没有丝毫的间断,这样的一个比喻。“不相违远”,因为他的心当中,就没有违背。那么,在心当中没有违背的时候,他的行为上也就不会太远,他会越来越近。我们大家,如果身体天天在一起,但你心里想的不一样,你也离得很远。所以,佛在佛经里说:佛弟子天天跟佛在一起,如果不持佛的戒,不持戒、不念佛、不修行,不修戒、定、慧,这个人“离佛千万里”。虽然你天天在庙里待着,你也离佛千万里。如果有弟子去佛十万里,他心里面能够知道持戒、知道用功,他也永远没有离开佛。我们世俗上的人,也是这样看。有人说,在一起最亲密的,是自己家里人。家里人经常叫做什么?形体在一起了,心情不在一起,貌合神离——表面上是在一起了,精神世界完全隔离。这种情况,就不是这种“不相违远”。只有母子相忆的时候,两个人都平等,这才不相违远。
若众生心,
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这是《圆通章》里面的要点。大势至菩萨之所以能够最后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证得念佛三昧,他就是靠这样的一种用功方法。“若众生心”,众生,就是我们大家。这个“心”呢,还不是指真心,是指我们大家的妄想心。我们现在眼前当下的这一念妄想,天天妄想很多,不是吗?你这个妄想心,如果能做到忆佛念佛,忆佛念佛这是一个念佛的法门,他的这个念佛跟平常念佛不一样,平常我们念佛是“口念弥陀心散乱,喉咙喊破也枉然”。嘴巴念的声音很响、很响,心里面这个东奔西跑。那么,这个念佛的要点,是在忆佛念佛。他不只是口上念,而是意上念。
什么叫意上念?今天,我们要讲这个大势至的念佛法门,他圆通的法门就在这四个字。这个“忆”,前面讲了很多了,“如母忆子”、“如子忆母”,那母忆子、子忆母这个“忆”,我刚才解释的是什么?就是牵挂的意思。牵挂是什么呢?比如说,我们大家心里面都会牵挂某一个人,年轻的时候,谈恋爱都会牵挂着对方,老了会牵挂自己的儿子、孙子。这个牵挂呀,不是你整天嘴巴名字叫过来,也不是天天看着他的像,是你根本就不要去想,也没有把他想出来他叫什么名字,住在什么地方,也没有把他的像拿出来,天天对着他像看,都没有。但是,你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你走路也好、吃饭也好、睡觉也好,你始终知道你心里面有一个人。那个人,要是问你是谁,你马上能说出来,你牵挂的就是他。但是,如果没有问你的时候,你照样想、照样做别的事情。别的问题,你照样思考,不耽误你思考事情,这就是真正的牵挂。如果有牵挂过人的,这个修行、这个念佛法门就很容易相应。如果你没有牵挂过人,恐怕这个听都听不懂。我相信,我们没有不牵挂人的。小孩子很小的时候,象我们上学在外面,就很牵挂家里、牵挂母亲,这也是一种牵挂。所以,你找到那个牵挂的感觉。
如果我们有一定的定力的话,他这种忆佛念佛具体怎么做?比如说,我们用四种念佛法门----持名念佛、观想、观像,一直到最后实相念佛。持名念佛,我们有个习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把那个字念得清清楚楚。还把“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打印出来,贴在墙上。我们一看到这个字,“阿弥陀佛”,讲一句。然后呢,我们把这个阿弥陀佛的像也摆出来,对着他恭敬、礼拜。如果你看着像念阿弥陀佛,你是观像念佛;如果你看到这个字,念到这个声音,都是观想念佛;唯独这个忆佛念佛,它的特点在哪里呢?最关键的、最重要的特点是,没有“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也没有“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的声音,更没有“阿弥陀佛”的像。我们可以做这么一个简单的方便:如果回去,对着这个房间里面一尊佛像,如果没有佛像的话,那么你可以朝着西方。然后,你在那里拜。拜下去的时候,你就一拜拜下去清清楚楚,拜下去站起来方极乐世界的时候,你一旦相信有极乐世界,一旦发愿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个七宝池、八功德水当中,就有一朵莲花是你的,那个莲花马上就生出来了。生出来,这个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有信了:“你看,我这个儿子要回来了!他已经是给了我信号了。”如果你念佛念得越好,这莲花就开得越好。如果你明心见性了---“花开见佛悟无生”了,这个莲花开开了。西方极乐世界的莲花一开开,你在这里就是见性了。那么见性的人,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就把这朵莲花拿过来接你去,到那边他自然是中上生以上,九莲花中,为中上生以上。如果我们功夫用的不够,那个莲花苞,它还没有开开。没有开开,最下的人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去,在这个莲花苞里还要呆十二劫。你看看,还要呆十二劫,还要很长时间莲花才开。“花开见佛悟无生”,这个“花开”,就是代表我们见到自己的真心佛性,见到自己的真心了。所以你这个花才开了。因此说,这个净土法门很高、很伟大,就在这里。当我们自己逃离以后,虽然在娑婆,但是你能够一心念佛,发心要成佛,发誓愿要度众生,这个都是跟阿弥陀佛接上信号,跟我们十方的如来、我们的母亲捎去好信了,那回家就有希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