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东南流民解决方案《三》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想到这里,刘询点了点头说道:“丞相,尚书令所言,皆是至理名言,朕茅塞顿开,就按照丞相,尚书令所言行事儿吧!”

  “霍侍中,建立官办学校之事,就交给你办吧!”

  “喏!”霍光,霍山,韩增共同拜道

  “太后千秋在即,大汉以孝道治国,尚书令领少府要尽心操办,不可有失!”

  汉室以孝道治国,所以历代先皇谥号中皆有孝字,对于孝,《十三经注》早就有完备的权威性解释:

  “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意思是不孝顺有三种情况,不孝的第一种就是明知道父母做的不对,还曲意奉承,不加指正,从而让父母处于一种不仁义的境地;第二种不孝就是家里很穷,父母亲人生活很困苦,还不努力居官食禄(今天和可以延伸为赚钱养家);第三种不孝才是不结婚生子,让家里断香火。《左传》也载:“父慈而教,子孝而箴”,说父亲慈爱教养子女,孩子孝敬父母,对父母错误的思想行为进行规劝。

  而孔子提倡的孝道更是建立在“仁”的哲学前提之上,他强调要在人格上敬重父母并给予他们精神慰藉,孝敬父母要真心实意,《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有别?”孔子还提出了“几谏”的原则:父母若有错,子女可以用委婉的语气进行劝谏,以免陷父母于不义。

  绝非后世的愚忠愚孝,但是在孝道可以说是中国最为根本的一个德目,它是儒家由仁义之心的质发而为礼乐制度的文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枢纽,即由孝悌通之于忠恕信敏惠,由我及人,由人心之发,从而外显之则为礼。这种礼的教化又回溯到整个社会的的人,通于其心,限于其身,从而形成一种制度与人性相损益的文物典章的社会规范,而孝道之所以能在其中发挥如此大的作用,则在于儒家对它的规定实则已经超出了一般德目的范围,而与人生不朽、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等超越性、神圣性的问题相连接起来,使得孝道本身亦超越于一般的德目成为一种切近于人自身的生命安慰。

  叔孙豹言:“人生有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谓之不朽,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祠,无国无亡,禄之大者,不可谓不朽。”

  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不朽历来是中国人的人生信仰,也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对于生命意义的最终阐释。这三不朽可以叫做大不朽,而后边这种叔孙豹反对的“保姓受氏”“世不绝祠”之不朽,则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普通人对于人生的追问,对于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秩序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这种不朽可以叫做小不朽。

  “喏!”韩增领命道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