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徭役第1/2段
接到青州刺史何剑的奏书,刘询再一次被齐鲁地区的士大夫刷新了三观,谁能想到,齐鲁的地主甚至都玩出了奴隶社会场景重现。
何剑的奏书到达长安,立刻激起长安愤慨,御史大夫,廷尉纷纷上书要求天子彻底严查齐鲁上下,刘询也同意了他们的请求,下旨让执金吾赵充国,御史中丞王吉火速赶往临淄解决东南之事。
犯事的士大夫全部徒迁朝鲜,为开发朝鲜贡献力量,而像孔家,颜家,孟家等等的传世家族,刘询下令将他们的所作所为传檄天下,随后剥夺爵位发配西域。
解决完临淄的问题后,丞相霍光便将东南开发的徭役人数报给了刘询,刘询一看立刻皱眉,只是关中抽调,竟然就需要三十万的用人量。
徭役包括力役、杂役、军役等,是历代执政政府强迫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动。
在中国古代,凡国家无偿征调各阶层人民所从事的劳务活动,皆称为徭役,包括力役和兵役两部分,它是国家强加于民众身上的又一沉重负担。
徭役起源很早,《礼记·王制》中有关于周代征发徭役的规定,《孟子》则有“力役之征”的记载,秦、汉有更卒、正卒、戍卒等役,以后历代徭役名目繁多,办法严苛,残酷压榨人民。
徭役始于先秦《周礼》规定各级地方官有征民服役的职责。
汉承秦制,有更役、正卒、戍卒等,并可纳钱代役称更赋,徭役集中于平民身上,魏晋以降,徭役无一定制度,为避赋役,民户逃亡现象严重。
唐初,徭役有所减轻,但中期以后,服役增加,民户复大量逃亡。宋代,徭役负担仍十分繁重,并出现了募役(雇人服役)、助役(津贴应役者)、义役(买田以供役者)等形式。
元代行“科差”,并有各项杂役,明代行“一条鞭法”,将赋役合并为征银两,但各地实行情况不一。
清代摊丁入地,继承了一条鞭法的原则,由传统的以家资列户派役向财产税转化。
秦汉时由政府法律规定的成年男子必须为政府从事力役和兵役。开始服役的年龄,即傅籍年龄,秦时为17岁,孝景皇帝二年(前155)定为20岁,后改为23岁;免除徭役的年龄为56岁。
&并出现了募役(雇人服役)、助役(津贴应役者)、义役(买田以供役者)等形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