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义仓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刘询继续说道:“天下农户百姓,所承担赋税徭役最高,但天下太平盛世之时,被贪官污吏,地主豪强共同坑骗,在风调雨顺之时,还要卖儿卖女来偿还债务,朕绝不能忍,所以义仓的根本是收民众生活多余之物资,粮食,布匹等,按照平贾市场价格进行购买或者给予凭证抵消徭役口算,至于管辖自然归丞相府统协,御史大夫派人监督,在民众中购买商品交由大司农二次售卖,少府官吏主官,丞相还有什么疑问???”

  霍光听完刘询的描述还在心中细细思量是否可行,这时少府令陈万年站了出来出席询问道:“敢问陛下,臣有一事不明,在天下设立义仓,乃皇恩浩荡之举,天下臣民皆万般敬佩,但臣愚昧,不知要推行此册少府一年需要支出多少钱粮??光关中膏腴之地,岁收小麦粟米万万石,如照平贾之价收取,少府便承担不起,况且天下膏腴之地何其之多,臣恐怕就算将少府之财统统耗尽也难成其事!!”

  陈万年的话,让在坐的各位九卿又一次陷入沉思,刘询在此之前便想到这个问题,在群臣眼中义仓是当今天子收买人心的办法,但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义仓同样也是一个只赚不赔的买卖。

  汉建都长安,每年都将黄河流域所征粮食运往关中,每年需从关东运输大量谷物以满足关中地区贵族、官吏和军队的需求,漕转关中,费用浩大,需时很长,动员人力很多,特别是漕船要经过黄河三门峡砥柱之险,联结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形成沟通南北的新的漕运通道,奠定了后世大运河的基础。

  历代漕运保证了京师和北方军民所需粮食,有利于国家统一,并因运粮兼带商货,有利于沟通南北经济和商品流通;但它又是人民的一项沉重负担,运费代价过高,尤以漕运徭役,征发既众,服役又长,以至失误农时,故亦有众多弊端。

  最早有记录的漕运,是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发邗沟,沟通长江和淮河,三年后,吴王夫差扩展邗沟,开荷水运河,接通泗水。

  而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这种粮食称漕粮,漕粮的运输称漕运,方式有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狭义的漕运仅指通过运河并沟通天然河道转运漕粮的河运而言。

  孝武皇帝时,为什么要开三百里漕渠,就是因为整个关中之地,在也无法供养关中之民!!

  而在孝武皇帝的元封元年(前110),根据桑弘羊的建议,令民纳粟补吏、赎罪,各农官又多增产,政府掌握的粮食大增,漕运一度增到每年六百万石,一般则仍保持在每年四百万石左右。

  漕运用卒达六万人,由各地护漕都尉管理,沿途县令长也有兼领漕事的,漕粮则输入大司农所属的太仓。

  此外,在武帝连年用兵和开发西南时,对军队所需的粮食也都进行了费用浩大的转漕运输,甚至漕转一石,沿途要耗费十余钟粮食,大大加重了关中人民的负担。

  孝武皇帝元光六年(前129),根据大农郑当时的建议,用三年时间,沿秦岭北麓开凿了与渭河平行的人工运河漕渠,使潼关到长安的水路运输的路程和时间大大缩短,运输费用从而减少,沿渠民田也能收到灌溉之利。

  今日之势,国依兵而立,兵以食为命,食以漕运为本。

  加之黄泛区盐碱化加重,可耕土地锐减,北方经济地位相对降低,但关中仍为全国的政治和军事重心。

  而如今刘询的大移民政策才刚刚开始,粮食必须要越多越好!!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