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一路向北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战国时期的各个国家,并非不是后世如王世充窦建德、南唐吴越、张士诚陈友谅那种军阀政权,而是各自有几百年历史、有自己的统治精英集团,几乎形成了自己独立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的真正“国家”,吞并与消化这样国家,是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后来的秦灭六国,更历时数百年的攻伐反复。

  绝大多数齐国人或许不在乎国君是吕尚的子孙,还是田完的后裔,甚至如果乐毅想要自立为齐王,和“田氏代齐”那样取代田氏,他们或许还不会抵触得如此激烈,但是燕国想要把齐国土地尽数纳入疆土,甚至因此在夺取齐都临淄后,焚毁齐国之宫室宗庙,他们就要保卫国家,抗击到底了。

  如果燕国当真显露出了自己一家吃独食的企图和野心,那么前有两座坚城难克,后有其他各国虎视眈眈,可以说是危如悬卵。此前以齐国东帝之强,之前企图吞并燕国不成,引来燕人数十年仇怨,之后吞并宋国,招致五国联军围攻,濒临亡国,教训还不够惨重?

  所以,作为一名有杰出战略洞察力的当世奇才,乐毅才没有选择急于求成,而是放下这两城围而不攻,一直不断安抚齐地民心,同时积极应对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

  公元前283年,秦相魏冉亲率大军攻魏,围困魏都大梁,孟尝君田文北上燕赵请求援军。佩燕赵两国相印的乐毅,指挥燕军8万和赵军10万组成的联军,阻击并围困秦军于林下,是为“林下之围”,迫使秦国退兵,并承认赵国吞并原齐国济西之地、燕国吞并原齐国胶东之地。战后魏冉一度被罢相,承担失利责任。

  公元前282年,乐毅又率领赵**队攻占魏国的伯阳,迫使魏国也默认了由他来主导对齐国的战后分配权,当然秦国亦趁机报复,夺取赵国两座城池。在那以后,乐毅终于集中可以集中精力,完成他的灭齐大业,然而从出而论,他就是一个接受了燕国礼聘的赵国人,一直同时兼职赵相和燕相两份工作,燕国对他的信任,完全建立在燕昭王姬职个人对他的信任之上。除此之外的燕国其他朝臣,对他无不心存顾虑。甚至除了乐毅自己,世人只怕根本不知道乐毅究竟是为燕,为赵,还是在齐地自立为王。

  所以当乐毅遭遇到田单这个顽强劲敌,正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时,公元前279年,对他信任有加的燕昭王去世,继任的燕惠王才会轻易中了田单的反间计,将他罢免,改以骑劫代之。乐毅闻讯后单骑出逃回赵,被赵国封藩于观津,用以震慑燕齐。而骑劫被田单大败,造就了“火牛阵破敌复国”的传奇。

  燕国这场意图以蛇吞象、以弱灭强的战争,终以损失惨重、徒劳无功告终。而齐国虽然复国,同样元气大伤。这对世仇算得上两败俱伤。

  也就在这一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楚襄王仓皇东逃至陈县。楚国发源兴起的湖北地区,就此落入秦国版图。秦国从此成为天下唯一至强,是这一系列战争的最大赢家。

  从乐毅统帅五国联军出征的算起,短短五年就改变了整个战国史局势,前台的燕国和乐毅,看似何等风光,终究白忙一场,给背后闷声发大财的秦国白白做了嫁衣。

  公元前273年,魏冉与秦将胡阳起兵攻三晋,华阳之战大获全胜,三晋联军被斩首十万,夺取了魏国的卷、蔡阳、长社,赵国的观津。虽然没有明确记载,乐毅是否参与此战,但他的封地也被秦国夺取了,从此只能长居赵都邯郸,做一闲散客卿,一代无双国士,自此遗憾退出历史舞台。

  因此,历朝历代评价乐毅,更多是将他与苏秦张仪等纵横家同列,更多强调的是他以弱小燕国连横纵合,借力打力,差一点就实现以小国弱国吞并大国强国的奇迹;而不是他带兵才能如何神奇,完成了“东下齐城七十二”的伟绩,堪比白起韩信这等军神。

  一般人找不到的看书基地,搜索

  ♂完♂

  ♂本♂

  ♂神♂

  ♂站♂

  手机输入网址Ьen.谨记以免找不到我们了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