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心念汉室的刘虞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唉,罢了罢了,道不同不相为谋,不想云长敬佩之人,行事竟这般多疑,老夫今番真是不来也罢!告辞!”

  说罢,便见刘虞起身,向着刘俭拱了拱手,随之就要走。

  可当他刚走到门口,却突听身后传来了刘俭的声音:

  “无他,皇权虽集于雒阳,诸王势微,然豪富土地日盛,所藏匿的人丁日重,《五经》释权,尽在阀阅之门,可治国安邦的贤才皆出自士族上门,能治国者有限,长年累月,乃至于此。”

  刘虞听到这,骤然停下了脚步!

  “此言善耶!正是如此!”

  他转头看向刘俭:“诚如德然所言,为兄也如此作想,只是逢此积难,你我身为宗室,当如何解决此事?”

  刘俭站起身,道:“宗室之臣虽人少式微,然皆凛凛忠臣!朝野内外,不论古文今文,争的都是道统,今文虽掌控官学,可古文经者渐多,其势雄于今文,且不自封其步,早晚必凌驾之,然不论古今之文学者,之所以能钳制陛下,盖因垄断学识仕途,能有治国之策者,皆出自高门,刘俭见识短浅,但也知晓,若要破局,唯有一途。”

  “何途?”

  “降低成本,广学于众。”

  刘虞听了这话,好奇的看向刘俭:“难道我大汉如今的兴学之势还不够吗?太学之中,滞留京师之人常年愈万,难道这还不算兴学?”

  刘俭摇了摇头,道:“我指的,并非是这般的兴学,如今的太学生,十人之中,有十人皆出自公卿士门,可谓代代相传,有学识有治国只能的人,永远都是出自那些家族,而无学识无见识之辈,永远都是无学无识。”

  “求学之途,成本甚高,一卷经文价值几无法以金钱衡量,难普于众,陛下昔日修熹平石经,除了想正定经文,还有一个原因也是为了能够广开民智,使天下诸人皆能来雒阳抄取经文以学,但能来雒阳求学者,终归还是那些大族之人!毕竟来雒阳一次,成本也是极高的。”

  “我大汉五千万人口,目不识丁者逾十之八九,而有学识,懂经文者,能委以治国重任的,不过数十万者,其头部可治国者,不是阀阅门人,就是累世士族!”

  “不用太多,若大汉朝境内能认识字的人,只要能再过一千万人,有求学途径之人,在寒门亦或是民间,只要再多扩充一百万人,祸患自解!”

  刘虞呆呆的看着刘俭,半晌没有说出话来。

  说实话,刘俭的言论非常正确,他一语中的,将矛头指到了根上。

  大汉朝的阀阅望族强就强在知识垄断,望族士人之所以能够左右朝政,威逼皇权,归根结底是特么的没有人跟他们内卷!

  不论是学古文还是今文,有学识能治理国家的人,永远都是那些人,治国只能用他们。

  而他们能治国,就代表他们能掌握权柄,能获得财富资源,拥有了财富资源和垄断,就可以让后代继续垄断。

  刘宏施行党锢,把这些抱成团有学识的人都禁了,不让他们当官,但最终这個国家越来越乱,因为没有他们来治国,真的不行!

  因为除了他们剩下的人虽然多,但在学识方面达不到治国的高度,没法用!

  别看大汉有五千万人口,却有四千大几百人怕是认的字都有限,更别说治国安邦了。

  有治国学识的人,真的就只有那么一小搓。

  但偏偏,就是这么一小搓,既惹人恨又让人无奈,他们凭借学识垄断了这个国家八成的资源,让皇帝不想用他们但还必须用。

  看看两千年之后,那些在世界拥有高端修熹平石经,除了想正定经文,还有一个原因也是为了能够广开民智,使天下诸人皆能来雒阳抄取经文以学,但能来雒阳求学者,终归还是那些大族之人!毕竟来雒阳一次,成本也是极高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