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资料大全·三国齐名人物及建筑第3/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石台北为兰台,是东汉较为重要的国立图书馆。此外,石室、宣明、鸿都均为东汉的国立图书馆。明帝以前书籍的校订、史书的撰写都集中在兰台。明帝时,班固先当兰台令史,后升为典校秘书郎,他在兰台工作和读书,这给他的撰史工作创造了极大的方便,他的《汉书》就是在这里写成的。《汉书》的写作是从班固的父亲班彪开始的,班彪是东汉初期著名的学者,他曾经发愿继续司马迁的《史记》,作《史记》《后传》六十五篇,写成西汉一代的历史(司马迁《史记》只写到汉初),没有完成就死去了。班固继承父志,根据父亲所积累的材料,经过二十余年的钻研、整理和补充,完成了《汉书》的写作提纲和大部分手稿。这是一部记载上起汉高祖,下迄王莽共二百三十年的西汉历史,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当时《汉书》虽然已经初具规模,可是还有一些散乱篇章和其中的“八表”、“天文志”未及完成,班固就逝世了。和帝又命班固的妹妹班昭到“东观藏书图”继续完成班固未竟的工作,班昭在这里写完了“八表’’和“天文志”,并整理和校对了父兄的初稿,方才玉合璧成,《汉书》至此才算最后大功告成。班昭也因此而成为我国古代第一个著名的女历史学家。

  在班固任太史令期间,他还和别人合作开始撰写东汉的国史《汉纪》(即后来的《东观汉纪》。一次明帝问起班固的弟弟班超在做什么?班超回答说是替官室抄写书稿挣钱养活母亲,明帝又授班超做兰台令史。当时兰台令史共有六人,秩百石,主管奏章及文书。

  兰台北为阿阁,是皇帝检阅部队的地方。水平十五年(72年),马严从北地回到洛阳,明帝亲自接见,诏留仁寿闼,与校书郎杜抚、班固等杂定《建武注记》。后来又让他当将军长史,将北军五校土,率羽林禁兵五千人前往西河美稷,护卫归附于汉的南单于。临行前,明帝令马严过武库、祭蚩尤,然后在阿阁接受明帝检阅,这是五千羽林健儿的最大荣耀。

  长秋宫和西宫均为东汉初皇后居住之殿。长,是长久的意思;秋,是万物刚成熟的景色,合起来有永远美好吉祥的蕴意,这就是长秋宫名称的由来。后来长秋宫逐渐变成了皇后的代称。明帝时,马皇后因抚育皇子有功,官吏上书请立她为皇后,但又不敢直言,奏章只写愿立马氏为长秋宫,就表明了上奏皇上的本意。此后和帝的邓皇后、顺帝的梁皇后,都是以立长秋宫的名义进登皇后宝座的。

  杨安殿在汉初尚无,至东汉末的建安元年(196年)7月,汉献帝刘协责令张杨(又作“阳”)修缮的临时宫殿。张杨(阳)以为这个宫殿的建造应归功于自己,所以就把殿名叫做杨(阳)安殿。殿名虽用安字,实际上形势已乱不可“安”。因为当时献帝从长安逃回洛阳,而经过董卓洗劫的洛阳城内到处是残垣断壁、一片凄凉,自然宫殿也无一间完整的,因此,皇帝无安身之所,献帝只好住在中常侍赵忠宅里。杨安殿修成后,献帝才算有个楼身的住所。其他公卿百官只能落脚在残垣断壁之间,自尚书郎以下都得外出采集野菜糊口,有的被土兵杀戮,有的饿死在废墟中。而各州郡则拥兵自重,不肯向皇室运送粮食。

  章德殿是东宫的前殿,建成于建武十四年(38年),也是南宫的重要宫殿之一。中元二年(57年)2月、章和二年(88年)2月、元兴元年(105年)12月,光武帝、章帝还有和帝分别崩于章德殿。

  乐城门是东宫的中门,门内是乐城殿。东宫是皇帝居住的宫殿,永平十八年(75年)8月,明帝崩于东宫前殿,遗诏薄葬。

  在南宫的最东一侧的侍中庐,是侍中的住所。侍中实际上是皇帝的顾问,位居尚书之下,由博学多才德高望重的社会名流充任。皇帝外出选见识广博的侍中一人参乘,其余侍中骑马跟在车后。东汉时侍中无定员,秩相当于二千石。司隶校尉、河南尹见侍中均执笏板作揖,可见侍中的地位是很高的。

  东观是东汉时期继兰台以后的国立图书馆,是学术研究的地方。章帝、和帝时把国家收藏图书的中心由兰台移到东观。永宁年间开始续修的《东观汉纪》就是在这里进行的。邓太后命刘昭、李尤、刘驹余、刘毅撰写《名臣列传》,刘昭等人还写了纪、表,上迄建武,下至永初。《东观汉纪》初具国史规模,桓帝、灵帝、献帝时又继续续修,崔塞、蔡邕、杨彪、卢植都先后参加了《东观汉纪》的续写工作。元初四年,安帝认为经传之文错讹太多,让刘珍等人到东观校订,令蔡伦主管此事。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人,造纸术发明以前,人们的书写工具主要是竹简、木牍和缣帛,缣帛贵而竹简重,不便使用。蔡伦用树皮、麻头、破布、破鱼网为原料作成轻便、省钱、人人喜用的纸。元兴元年(105年)上奏和帝。官民称便,人们称它为“蔡侯纸”。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从此结束了竹简作为书写工具的历史,比欧洲早一千二百余年。造纸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文化交流的进程,为世界文明史上增添了瑰丽的一页。

  东汉皇宫的北宫是南宫的拓展,东汉以前就有。汉明帝永平三年(60年),“整北宫及诸官府”,永平七年“冬10月,北宫成”。

  光武帝时,由于江山初定,忙于完成统一和巩固政权,来不及考虑修饰宫殿的事情。明帝时,天下基本太平,大规模修建宫殿的事情全面开始。永平三年(60年)夏季久旱不雨,6月,明帝下诏,大规模修建北宫以及诸官府第。群臣虽多感不妥,但碍于情面,又慑于明帝权威,多违心苟同。只有尚书仆射钟离意直言敢谏,免冠进宫上疏。他指出:自古以来,明君不是苦于宫室狭小,而是考虑何以息事安民。陛下在荒年修宫,贻误农时,必然招致人心不安的结果。从永固社稷的利益权衡,陛下只有停止修建宫室,免使农夫遭失农时之苦,才能顺乎民间。百姓就会敬仰陛下明察’,取信于民什么事情就好办了。明帝遂下令缓建北宫。不久,天降甘霖,农夫喜庆。在以后的几年内,明帝先后在农闲时间,征发百姓修筑北宫,至永平八年(65年)10月,富丽堂皇的北宫落成,与南宫比肩相望。张衡《两京赋》描写道:“逮至显宗(汉明帝),六合殷昌。乃新崇德,遂作德阳。启南端之特闱,立应门之将将。昭仁惠于崇贤,抗义声于金商。飞云龙于春路,屯神虎于秋方。建象魏之两观,旌六典之旧章。其内则含德、章台、天禄、宣明、温饬、迎春、寿安、永宁,飞阁神行,莫我能形。濯龙芳林,九谷八溪,鞭蓉覆水,秋兰被涯,诸戏跃鱼,渊游龟隽。永安离宫,修竹冬青,阴池幽流,元泉冽清。鹎鹛秋栖,鹘乌春鸣,鹛鸠鹂黄,关关嘤嘤”。这就是说,明帝借助前代的兴盛,大兴土木,翻新了崇德殿,又建造了德阳殿。南边开了闱门,北边修了神虎门。门上立阙,表示按祖宗章法修成。四门之内,则有含德、章台、天禄、宣明、温饬、迎春、寿安、永宁八座宫殿。这些宫殿之间驾着飞阁。人不必在地面上走,而像神仙那样在天上(指天桥似的飞阁)行走。由此可知,北宫不仅有连楝祟楼高阁,而且是风景秀丽、花香鸟语的地方。其具体位置约应在今金村一带。

  北宫主要是皇帝及妃嫔寝居的宫城,地位比南宫更加重要,因而建筑极尽豪华气派。章帝时有个叫梁鸿的人,一次与妻子孟光路过洛阳,看到都城宫殿壮丽宏伟的情形,又想到服役人们所受的痛苦和无休止的繁重劳动,对劳动人民产生了非常同情的心理,于是就写了一首《五噫歌》。歌词说:“陟彼北邙兮,噫!顾瞻帝京兮,噫!宫阙崔嵬兮,噫!民之劬劳兮,噫!辽辽未央兮,噫!”歌词最后向统治阶级发出了强烈的质问,这样繁重的劳役何时才能结回答说是替官室抄写书稿挣钱养活母亲,明帝又授班超做兰台令史。当时兰台令史共有六人,秩百石,主管奏章及文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