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时期彪悍的复仇风以及背后成因探究第2/3段
⑵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蜀记曰:庞德子会,随锺、邓伐蜀,蜀破,尽灭关氏家②
⑶韩暨字公至,南阳堵阳人也。楚国先贤传曰:暨,韩王信之后。祖术,河东太守。父纯,南郡太守。同县豪右陈茂,谮暨父兄,畿至大辟。暨阳不以为言,庸赁积资,阴结死士,遂追呼寻禽茂,以首祭父墓,由是显名。③
2为其师复仇
⑴夏侯惇字元让,沛国谯人,夏侯婴之后也。年十四,就师学,人有辱其师者,敦杀之,由是以烈气闻④
3为其他人复仇
⑴中平末,(徐庶)尝为人报雠,白垩突面,被发而走,为吏所得,问其姓字,闭口不言。吏乃於车上立柱维磔之,击鼓以令於市鄽,莫敢识者,而其党伍共篡解之,得脱。於是感激,弃其刀戟,更疏巾单衣,折节学问。⑤
⑵襄邑刘氏与睢阳李永为雠,韦为报之。永故富春长,备卫甚谨。韦乘车载鸡酒,伪为候者,门开,怀匕首入杀永,并杀其妻,徐出,取车上刀戟,步(出)。永居近巿,一巿尽骇。追者数百,莫敢近。⑥
陈寿《三国志魏书十八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
②王隐《三国志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注引蜀记》
③陈寿《三国志魏书二十四韩崔高孙王传第二十四》
④陈寿《三国志魏书九诸夏侯曹传》
⑤鱼豢《三国志蜀书五诸葛亮传注引魏略》
⑥陈寿《三国志魏书十八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
三其背后的历史成因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我国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国家,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儒学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方方面面。而自汉武以后各朝各代,其施政措施都或多或少受到儒家影响。而儒家脱胎于周礼,而周礼则是一个以血亲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基础上的社会规范体系。因此儒家对血亲复仇基本持正面积极的态度。如《礼记檀弓》中云“子夏问于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夫子曰:“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曰:“请问居昆弟之仇如之何?”曰:“仕弗与共国,衔君命而使,虽遇之不斗。”曰:“请问居从父昆弟之仇如之何?”曰:“不为魁,主人能,则执兵而陪其后。”而到东汉末年,虽然朝政日坏,但因东汉以儒立国,这与西汉初年草莽英雄开国背景不同,而且东汉统治者比较重视儒学的功用,因此儒家思想在汉末可谓深入人心,而因此出现如此多血亲复仇也就不足为怪。
我们知道,儒学非常讲究教化的功能,孔子就曾云,“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战!’。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儒家在教化众生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影响着大众对教化的承担者老师的印象。故人言;天地君亲师。在古代封建社会,师作为圣人的化身,作为教化众生的直接承担者,故有资格和其他四位摆上牌位享受冷猪肉的待遇。而儒学对师的地位推崇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民性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壹事之②,以及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则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③,因此教师的地位被推崇到仅此天地君师的原因也就不难想见了,而夏侯惇为其师复仇也正在于此。
战国末,儒家和墨家并称为天下两大显学④,虽然因汉武帝所谓“独尊儒术罢黜百家”而逐渐沉寂,但并未真正意义上消亡,如任侠⑤却得以传承下来。而墨家“摩顶放踵以利天下”也与侠“其行虽不轨於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戹困,○索隐上音厄。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⑥有其共通之处。而东汉末年朝纲日坏,社会不平之事时有发生,也就需要有人站出来为其平不平之气。而如魏书传十八云,典韦“有志节任侠”杀睢阳李永为刘氏复仇原因或许在于此。
《论语·子路》
②?左丘明《《国语·晋语一》
三国志蜀书五诸葛亮传注引魏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