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荆楚称王(三)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4.

  时光荏苒,楚国几经国君更迭,已经过渡到了熊通为国君的时期。

  此时的中原正在变幻莫测尔虞我诈之中,也正是郑庄势力席卷中原之时。南方楚国已经进入了熊通的时代。熊通这位统治者,是楚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人物之一。他的幸运在于继承了先辈的庞大资本,但其并不满足于此。他雄心勃勃和桀骜不驯的斗志,要将楚国推进到一个全新的时期,成为无敌于天下的强者。

  他的坚强与野性让他周边的诸侯胆战心惊。当楚国的疆域延伸到汉水流域时,汉水以东的诸侯们再也按捺不住惊慌与恐惧。如果不能联手抵御,等这头巨鳄浮过汉水,迟早要被它的坚牙利爪撕扯得粉碎。于是反楚同盟的建立,让抱团取暖的诸侯们有了一丝安全感。

  作为汉水东岸最大的诸侯国,随国理所当然地成为同盟的轴心。而随国的重臣季梁就是汉东诸国凝聚力的核心。

  出身于贵族家庭的季梁,少年时代即受过良好的教育,他那渊博的学识和精深的思想,表明他学习的勤奋。约公元前8世纪中叶,他开始登上随国的政治舞台,辅佐随君治理国政。尽管查不到文献记载其担任何职,但从随国国君对他非同寻常倚重和楚国对他的畏惧来看,应该与楚国的令尹相当的顾命大臣。他在辅助随君治理随国期间,励精图治,内修国政,外结睦邻,政绩显赫,被后人誉为“神农之后,随之大贤”。

  不仅如此,季梁还是一个先哲,为后人留有完整的“民为神主”哲学思想体系,为后人所敬仰。

  面对楚国这样强大而且野心勃勃的国家,居于汉东的随国,季梁主张紧密团结汉东诸国,以联合之力共同面对强大起来的楚国。

  这一倡导果然得到了周边各国的支持和响应。所以楚国每每欲猎汉东,就会发现这里诸国会同仇敌忾,此呼彼应,难以应对。这让虎视眈眈的熊通举棋不定、犹豫不决。难以涉足汉东

  不过熊通毕竟是一个雄心勃勃的战略家,熊通就是要打过江东,去赢得这场征伐汉东诸国的胜利。

  反楚同盟无疑是要与楚国隔江对峙。熊通却不以为然,心里想:就凭你们这群乌合之众,怎么能挡得住楚国的雄兵东进!

  横扫南方,一路鲸吞蚕食的熊通,绝非只会作秀的浪得虚名之辈。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反楚同盟的首领便是随国,那我熊通就要针锋相对先征服你随国。熊通的这一理念的树立几乎消耗了他一生的精力。

  熊通的血性的形成,从他继位就开始了。

  楚霄敖在位的第六年,也就是公元前758年。熊通的父亲楚霄敖去世。熊通的哥哥熊眴(xuàn)继位。

  熊眴在位十七年。当熊眴去世之时,按理应该是熊眴的儿子继位。熊通却没有给熊眴儿子继位的机会,而是拥兵自立为楚国的国君。

  楚国的政变不像中原诸侯,与邻国息息相关,而楚国独居一隅,与中原极少姻缘联系,所以并未引起中原诸侯的更多在意。

  熊通继位后,与邓国联姻,娶邓国公族女子为夫人,史称邓曼。邓曼贤惠聪明,成为熊通的得力助手。实际上熊通还娶了郧国公主为妻,但邓国为侯爵位,而楚国和郧国却是子爵位。所以后宫中当然是邓曼掌握宫中权力。

  邓曼不仅对后宫掌管的井井有条,对楚国的国事也能为熊通出谋划策。深得熊通的喜欢。国与国之间的姻缘关系往往也维系着国与国之间的邦交关系。尽管这种邦交关系在一定时候并发挥不了什么作用,但毕竟可以暂时维系一时。后宫接纳帮国女子也让熊通感受楚国爵位低下的耻辱。可以看出,在他以后的岁月中爵位问题的确是压在心上的一块石头。让这个血性若傲心有芥蒂。

  熊通继位不足三年,便率军挥师渡汉,远征南阳盆地,去攻打周朝设在汉北的重镇,但没有得手。于是转而攻打江汉平原的西部,灭掉了权国。楚国从熊渠至楚霄敖都未能把权国灭掉的。而熊通一举实现先君夙愿,灭亡了权国。

  权国国土不广,但国力不弱。权国系子姓国。汤建商朝之后,第二十三帝为商武帝武丁。武丁的后人就被封于此地,建立了权国。楚国熊通破权国之后,将权国改成县制。这是华夏大地上第一个县制的诞生地。熊通以权国故地设置权县,任命斗缗(min)为权尹,也就是权县的长官。这个斗人,史称邓曼。邓曼贤惠聪明,成为熊通的得力助手。实际上熊通还娶了郧国公主为妻,但邓国为侯爵位,而楚国和郧国却是子爵位。所以后宫中当然是邓曼掌握宫中权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