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七国大混战(一)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1.

  齐釐公苦心经营的破纪计划,几经辗转,到如今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来和郑庄公约好的来年春天,不想郑庄公却以身体不佳待他恢复后在联合伐纪,结果郑庄公却以离开人世做了回答。自打郑庄公病故离世,齐釐公忽然感到自己也在衰老,如果不能尽快实现破纪大业,自己岂不是枉对父公临终前的嘱托了么!想这些年,自己一直把灭纪的希望寄托在郑庄公身上,殊不知这个郑庄公,只是一次次地投来轻诺,却不能兑现。看来做任何事情,都要靠自己。他必须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复仇大业。指望任何人都不现实,必须是自己亲自去践行。

  齐釐公冷静地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如果自己发动讨伐纪国的战争,鞭长莫及的周王室此时会无力相助。何况更有北部两个城邑已经属于郑国,阻碍了周王室的大军北上。只是鲁国却是不容忽视的助纪势力。而现在的鲁国正纠结在宋国、郑国的矛盾之中。郑、宋两国你来我往,纠结在交割三个城邑上,鲁桓公本是好意调节,却陷入了这种纠缠之中。这不是有意给他齐釐公创造机遇么。

  此时不下手更待何时!齐釐公想。

  齐釐公主意已定。于是先派出使臣前往卫国和燕国,历数纪国之罪状,其实这些罪状与卫、燕两国并无关联,诸如恶告齐国先祖齐哀公啊、派人暗杀公子夷仲年啊等等,但齐釐公后面的话却具有威胁性,如能相助齐国当永世不忘贵国相助之恩,形成世代盟国。齐釐公没有说如果不支持伐纪的后果。派出去的使臣纷纷回来报告。

  当使臣返回齐国,结果不出齐釐公所料:

  燕宜侯答应出一百兵车、数千兵卒助齐伐纪。对于燕国是不是助齐伐纪,燕宜侯并不是那么草率决定,而是迟疑不决。虽然和齐国没什么来往,只是新君登基互相送礼祝贺而已,两方边境平和互不干预。但燕宣侯却看好齐国,其中有二。一则燕国与齐国毗邻却不与纪国毗邻;二则齐国是中原有实力的大国之一,地处北部的燕国,无论如何都应该联合一个大国,作为依靠,尤其是当下周王室王令不通,难以辖制强势诸侯,以保一旦有入侵之敌时候有朋友相助。那直接可以助燕的非齐莫属,因为中原任何一个国家想来燕国都要经过齐国。另外这个燕宜侯也是看齐国为中原强国,而且齐、卫是世代姻缘国,燕国与此二国毗邻,与其保持一致、成为盟国,促成和谐三角局势对燕国来说当然十分重要。燕宜侯不想成为齐国的对立面。

  卫宣公对齐釐公来说更不在话下,基本是有求必应的。这也是齐釐公料定的事。原因很简单齐釐公的大女儿宣姜,本来是说好要嫁给卫国世子急子的,结果却被卫宣公收入后宫。当然这里另有一段故事的。

  当年石碏(què)与陈国共谋杀了州吁,卫国从邢国迎回姬晋并立为卫国之君,号为卫宣公。这是姬晋万万没想到的事情,自己回到卫国成为一国之君,权力空前。轮资排辈,他不如嫡长子姬完,论父公喜好,他不及州吁,然而卫国的形势骤变,是他姬晋继位了。可谓是天下好事轮流转啊。

  卫宣公继位,忙于朝政,很少有时间把目光投向后宫,这一日闲暇就信步到了后宫,就在这时父亲卫庄公的一个小妾进入了他的眼帘,这就是夷姜。

  论起来这个夷姜应该是齐釐公同父的妹妹,齐庄公的小女。夷姜那时正是年轻美貌,不想夫君已经垂垂老矣,没多久就与世长辞,丢下一个妙龄女子也是心气难耐。

  这一日,卫国从邢国迎来了新国君,而且亦是年富力强。夷姜就以长辈身份上前搭讪,考虑冬日里阴雨绵绵还为卫宣公送去丝棉保暖等,予以更多体贴。这一举动也让卫宣公动了歹念,两人心照不宣就走到了一起。

  卫宣公与夷姜偷情私通之事,当朝文武视而不见,背地里却窃窃私语。老臣石碏为避开朝中大臣的耳目,就为其做主让卫宣公正式纳原配夫人刑妃。只是卫宣公乐此不疲且与夷姜难舍难分。将邢妃冷落到一旁,仍与夷姜厮混。没多久,卫宣公与夷姜生了一个儿子,取名急子。碍于众人耳目便偷偷就把急子送出宫外托人抚养。随着石碏等老臣老去不再顾及朝政。卫宣公便与夷姜公开厮混,再也不回避朝中人的耳目了。公开把急子接回宫中,并立急子为世子。

  就这样随着急子年龄渐渐长大,到了娶亲的年龄。卫宣公就很认真地为急子求婚,这样齐釐公的大女儿宣姜就进入了求亲的视野。当听说宣姜美貌非凡,卫宣公便动了恻隐之心。

  卫宣公名义上为世子建造新宫,召集国内名匠在淇河之上建筑多层高台,朱栏华栋,重宫复室,极其华丽,名曰新台。其实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色欲,想看看这个儿媳的美貌。

  新台建成,卫宣公先是派急子做使臣去宋国应一个差事,遣开急子。然后派左公子姬泄赴齐迎宣姜入新台。新台剪彩、国君要登台视察,恰好此时宣姜已经被接入新台。卫宣公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