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九章 永远的《送别》,催人泪下第3/4段
岳维国的老师喜欢在黑板上,写一个个的名字,每写一个名字,就是一个飞行员在空战中牺牲了。
直到最后,整个学院已经没有飞机了,只剩下了一架老式战斗机作为教学飞机。
天空轰隆作响,防空警报格外刺耳。
一架老式战斗机升空而起。
目力所及范围,超过十五架敌机呼啸而至。
正在和女同学再次谈论要不要参军的岳维国一路狂奔赶到了教官的宿舍。
教官宿舍桌案上,留着一封诀别信。
“送吾子弟,上青天与敌寇奋战,四十三人,无一归来。”
“学生都去了,该轮到老师了。”
剧情到了这里,其实没怎么体现岳维国自己的事情。
但是,整个战争的惨烈,已经描绘的淋漓尽致了。
要不是飞机不够用,恐怕岳维国也已经作为空军在天空之上与敌寇决斗,再无归期了。
但是现在,哪怕飞机不够,也不能阻拦岳维国为国效力了。
飞机不够,我可以登舰,舰船不够,我可以上马,马儿不够,一双鞋足矣。
老父亲在阴暗的大堂里,坐着,杵着拐,不知道是要起,还是要坐。
只看着儿子离去,最终还是没有力气站起来。
老母亲哭的眼角浑浊,也还是没有出声留人。
岳维汉乘上了汽车,前往战争最惨烈的前线。
作为接受过空军训练的他,刚刚参军,就顶着中尉军衔,要去前线战争最惨烈的地方,当机步排排长。
汽车在山下经过,半山亭,女同学站在亭子里,手握一封信,两行清泪。
说实话,看到这个地方,观众本来就已经不行了。
而音乐这个时候响了起来。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清亮的童声,让很多人眼泪不知不觉之间就已经滑落了。
这是什么音乐?
这是……
一股说不出的凄凉,但又不只是凄凉。
岁月写在其中。
回忆写在其中。
感慨千头万绪。
时光就此流走。
无数情绪交汇其中。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馀欢,今宵别梦寒……”
年纪小一点的还好,只是沉浸在电影里,与岳维国感同身受。
年纪大一点的,听的是泪流满面,不知道有多少同志好友,走散在了人生路上。
这首《送别》是前世官方筛选一百大爱国歌曲中,唯一一首歌词既没有‘爱国’体现也没有‘家庭’体现也没有‘军旅’情怀,没有‘民族感情’的一首歌。
但它,就是百大爱国歌曲中,永远的丰碑。
其词作者,李叔同,在那个纷乱的年代,与很多好友并肩而战。
他们有人魔都创建中医保护协会,对抗西方药商抹黑中医药控制药材行业从而牟取暴利的行为。
他们有人资助爱国战争,最后自己却因为时代的变迁落魄到不敢和李叔同告别。
他们有人在做法官时,遭遇灾害,地方官逃跑时,组织救灾,救援地方,事后因为不想在国党为官,辞官不做。
经济救国?学医救国?学法救国?一种一种的救国方法,都被他们验证了,都失败了。
但就是因为无数人尝试过,最终其中一群人,找到了那个救国的办法,有了新华国。
一位位老友,在那个时代,逐渐凋零,最后李叔同面对破产后不愿见面,只是隔墙告别的好友,写下了《送别》。
一个时代的变迁,永远留在了歌声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电影,是一种光影艺术,也是一种光影声音结合的艺术。
一部老电影,一首好歌,是多少人午夜梦回时的记忆?
这分明是一部新电影,但是它那么的‘老’。
这明明是一首新歌,但是它那么的‘旧’。
以至于女同学站在亭子里,手握一封信,两行清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