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百善孝为先(三)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慈母多败儿的结论不是偶然的,证明:并非每个完全的付出都能百分百收到对等的回报。也不一定是孩子不想回报,不懂感恩,只是远远不够。而长辈们所认为的无私奉献和付出,施加在孩子身上,很可能就变成了无形的压力、愧疚、亏欠、负债,甚至是桎梏、是罪恶感,会让他们有种被强加的无辜和委屈。为了不受道德上的谴责,只好放弃自己,或者充当叛逆。

  母慈子孝是很美好的亲情,但也应该有度,有分寸,有界限感,而不是你我不分才叫爱,牺牲自己方为孝。

  如果长辈不能接受孩子的:独立思维,独立人格,能独立选择自己的三观、爱好、前途,甚至姓取向,那么这样的关爱和付出,是不是一种变相的控制与霸道?怎么赢得真正的孝敬?还指望如何回报?即便有些子女做出听命恭顺的尽孝模样,也是迫于社会舆论、责任和道义,并不一定是出于真心的爱慕和敬仰,真心的回馈报恩,难道这就是家长们所希望的“孝”吗?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用这样模糊不清的标准去衡量“孝”,怎能再去判断他们是否“善”?故“百善孝为先”的孝,一定首先是平等人格下的,真心回馈报答长辈的孝字。谢谢!

  七号亓官阆月的论点是:孝是感恩,除了感激施恩的人,当然还可传递回报给其余的人。就像《悲惨世界》里的冉-阿让,为了感恩主教的以德报怨,在发达后帮助了更多的人一样。一套被盗的银质蜡烛台,唤醒了一个浪荡男子在粗陋的外表下,深藏心底的善,唤醒了良知,最后才得以造福一方民众,甚至撼动、感化了一生的死敌。

  施恩不图任何回报,是善的最高境界,因此传递了更多的善意,这才是至善大爱所在!

  孝不仅仅是天天守着父母长辈,晨昏定省,更是将这份善意回馈给社会,温暖更多的人。有很多人为了事业国家社会,不得不离开家庭,远赴他乡,担负职责。比如卫戍边防的战士,节假日值班的医护人员,时刻警惕火灾的消防官兵,甚至是假期坚守在城市里的快递小哥儿,都是值得尊敬的人。

  别告诉我:他们节假日坚持工作,能挣三倍工资。这不是钱能买来的责任感,你做不到,并不等于别人都做不到,您是为了奖金加班,未必人家就是。这叫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狭隘了。

  很多行为不是能用钱财买来的,换做是你,你未必选择这样过节吧。他们不是不想回家,只是有一份责任在告诉他们,现在还不能。他们坚守的是一份社会责任感,这是更大的善意。因此,咱们不能说他们不孝,更不能说他们不善吧?

  尽孝是儒家的基本观念,早已在华夏民族心中根深蒂固,成为东方的传统道德标准之一。不过,东方人最常见的道德观有三大体系,即:儒释道。他们三者之间还是有根本不同的,他们讲的是:俗、仙、佛的三种不同境界,孝只不过是其中基层而已。这是另一个讨论主题,请恕此文不做赘述。

  “那,亓官同学能不能进一步比较一下,儒释道在尽孝这方面,有什么最本质的不同?今天就是来探讨的,索性再解读一下吧。”孟教授本人似乎对这个深层的观点更加感兴趣,鼓励亓官阆月继续做进一步的分析。

  “好!我的看法未必成熟,仅供参考吧。”亓官阆月放下文稿,大大方方地即兴解释:

  儒家,入世哲学,上下等级森严,注重纲常伦理,讲求克己复礼。为了信念可舍生取义,自己的生命远不如德行道义重要。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脸面荣辱,比身家性命更珍贵。大丈夫理应修身养性,尊崇父子君臣之道,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女子无才便是德,相夫教子,恪守妇道方为重。男人主外持家,庙堂承重,故可以一夫一妻多妾室,为祖宗家族开枝散叶;女人却必须三从四德,从父从夫从子,心无旁骛,成为附庸才是正道,推崇守寡贞洁立牌坊。其实,对于男女道德,也是双重标准的。正像杜天纯的论点,孝道正好符合儒家的伦理道德,等级思想体系。所以,才备受孺子推崇,特别是那些掌权的大男人们。这样,道德秩序坚固,社会就相对稳定,平民百姓都安分守己,乖乖地听话做事,皇上大人宗族家长们也就安心了。

  多亏,我们生不逢时,没有活在古代的封建社会,像我们这样的女生才有幸得到了尊重,有了今天公平的发言权。姐妹们,让咱庆幸吧,为自己迟到了几百年。(女生们掌声热烈!)

  (待续!)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