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寻根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公元306年八王之乱结束共经历了16年,士兵死伤无数,百姓惨遭蹂躏,苦不堪言,成为流民往南方迁徙。公元311年,司马越掌权后,毒杀了晋惠帝,并立晋惠帝的弟弟司马炽为帝,是为晋怀帝。

  晋怀帝司马炽是司马炎第二十五子,是西晋第三位皇帝,在此期间,匈奴、鲜卑、羯、羌、氐等五个胡人的游牧部落开始建立独立的政权。晋朝内部的权力斗争也日渐严重,311年正月,晋怀帝密诏荀晞讨司马越,三月发布诏书讨伐,司马越于同月病死,众共推王衍为元帅。四月王衍与石勒战于宁平城,晋军全军复没。

  五胡乱华是由氐族及匈奴族揭开序幕。公元304年冬天,氐族领袖李雄占成都,自称“成都王”,史称成汉;匈奴贵族刘渊起兵于离石,史称汉赵,是五胡建国的开始。

  公元310年),刘渊死,其子刘聪即位。311年四月,刘聪部下石勒,歼晋军十多万人于苦县宁平城,并俘杀太尉王衍等人。刘聪又遣大将呼延晏率兵攻洛阳,屡败晋军,前后歼灭三万余人。六月呼延晏到达洛阳,刘曜等人带兵前来会合,攻破洛阳,纵容部下抢掠,俘虏晋怀帝,杀太子、宗室、官员及士兵百姓三万多人,并大肆发掘陵墓、焚毁宫殿,史称“永嘉之祸”。

  公元313年,刘聪毒死了晋怀帝。立晋怀帝的侄子司马邺为帝,是为晋愍帝。

  公元316年。刘渊的侄子中山王刘曜切断长安的粮运;晋愍帝在食断粮绝的情况下选择了投降。之后晋愍帝被送往平阳,封为怀平侯,之后还是被刘聪杀害,终年十八岁。

  公元317年晋愍帝被杀,士族王导、王敦扶植晋朝远房宗室司马睿,在建康登基,是为晋元帝。历时五十一年的西晋灭亡,偏安一隅的东晋开始。

  ​晋元帝司马睿是东晋的开国皇帝,他是司马懿的曾孙。司马睿即位后,因为在皇族中声望不够,势力单薄,所以得不到南北士族的支持,皇位不稳。但是,他重用了王导。王导运用策略,使南方士族支持司马睿,使北方南迁的士族也决意拥护司马睿,稳定了东晋政权,维持了偏安局面。司马睿十分感激王导,任他为宰相,执掌朝政。时人谓之“王与马,共天下”。

  ​琅琊王家达到了权势的高峰,除了王导担任丞相,王敦控制着长江中游,四分之三的朝野官员是王家人。这引起司马睿极大的不满,他任用心腹刘隗等人试图压制王氏权势。

  公元322年,素有野心的王敦以诛刘隗为名,在武昌起兵,攻入建康,刘隗投奔石勒。

  司马睿一败涂地。不久,王敦便自己为自己加官进爵,自封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朝中任何事情都由王敦做主。

  司马睿见无法动摇王导势力,渐渐忧愤成病,卧床不起,于公元323年病逝。终年47岁,在位6年。

  晋明帝司马绍是晋元帝司马睿的长子,东晋第二位皇帝。司马绍聪慧善断,明于事理于即位后平定王敦的叛乱,停止对于王敦党羽的追究,为安定皇帝的权威全力重用王导,并且与江东大族保持和谐的态度,成功对“王敦之乱”作出善后,稳定东晋王朝的局势,使社会呈现向安定发展的趋势。

  公元325年,司马绍病逝,终年二十七岁。

  晋成帝司马衍是晋明帝司马绍长子,是东晋第三位皇帝,晋成帝于公元325年即位,因其年幼故由母亲庾太后辅政;庾太后死后由王导与庾亮辅政。司马衍在位期间,任用外戚庾亮执政,试图排斥王导势力,振作东晋王室。但庾亮疑忌大臣,任意杀逐重要官员,引起统治集团内部冲突。

  公元327年,历阳镇将苏峻、寿春镇将祖约以杀庾亮为名,起兵叛乱,攻入建康。后被陶侃、温峤起兵平定,王导再次出山执政,东晋王朝又一次转危为安。晋成帝在位期间曾经命令庾亮北伐,但是败于石虎。336年,晋成帝颁布壬辰诏书,禁止豪族将领将山川大泽私有化。341年,又以土断方式将自江北迁来的世族编入户籍。342年,晋成帝司马衍病逝,在位十八年,终年22岁。

  晋康帝司马岳是晋成帝司马衍同母弟,东晋第四位皇帝,因为司马衍的儿子天太过年幼,便传位于自己的弟弟。

  公元344年,在位只有两年的司马岳,英年早逝,终年二十三岁。

  ​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