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第一次来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不过,也不仅仅是他们,恐怕周围所有面色不悦,心烦意乱的人都是本地居民,永生教堂附近的所有主路,辅路,甚至于马路牙子上都是站满了人群,如同一条条涓涓细流,汇入人海一般。

  李祥并没有着急进入教堂,反而是站在人海的边缘地带,抬头仰望着高耸入云的教堂,熟悉的建筑风格,不禁让他回想起十世纪至十一世纪期间,各地封建旧主,热心于在自己的领地上修建规模壮观的修道院和教堂。

  而眼前的永生教堂建筑风格,竟然采用了古典的罗马式拱券结构,对于宗教的历史,李祥或多或少还是有些了解的,因为之前的许多案件的发生,都会涉及到信仰问题,这也是他不得不了解的专业知识。

  从纷争四起的远古时代,西利卡式演变而来。建筑史上称这种新形制为“罗曼内斯克”即罗马式,其特征为圆形拱顶,从教堂的门或者窗户可以大致区别出来。

  而在11世纪后期,繁荣的经济兴起在世界各地,部分城市中的手工业和商业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城市之间除了经济、政治上的竞争,也带来教堂建筑的竞争,每一城市都以能建立美丽雄伟的教堂为荣。

  宗教的影响对于政治发展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一员,而政府暗中发展的宗教,更是能称心如意地掌控民众的信仰问题,从而更好地进行统治,恐怕。眼前的永生教堂也是如此。

  12世纪到15世纪,城市已成为各个封建王国的政治、宗教、经济和文化中心。

  教堂则成为城市中最高大雄伟、富丽堂皇的建筑,基于这一背景,这一时期兴起了封建社会大发展的产物哥特式艺术。

  “哥特”是指野蛮人。

  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罗马式”是正统艺术,在其之后继而兴起的新建筑形式就被贬为“哥特”野蛮了。

  12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风格也曾风靡一时,其特征为瘦高型,外表有许多像竹笋一样瘦长型的装饰物,象征着摆脱了束缚,奔向天国,拱顶也随之有了橄榄型的小尖。

  李祥顺着教堂向上看去,眯着眼睛,一只手挡着阳光,隐隐约约地看到了白茫茫的小尖头,恐怕这不单单只是一种风格,更像是两种文化的融合,蒙着薄纱的太阳,就像是在空中给这巨大的建筑淋上了牛奶一般。

  从上至下都有一种朦胧的视觉冲击感,仿佛在撩人心弦,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这或许是众多教徒的信仰之力,附加于这冰冷的建筑之上,使它变得神圣而不可侵犯。

  其实在他沉睡前的那个时代,因为时代背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当时的教堂建筑形式也更多倾向于现代主义风格,再加上材料的替换。

  用木材、玻璃、金属、混凝土等进行一种全新的设计,开窗形式不拘一格,结构关系更趋标准化,各个部分的象征意义减少。

  如果说之前的建筑用规格庞大来到了白茫茫的小尖头,恐怕这不单单只是一种风格,更像是两种文化的融合,蒙着薄纱的太阳,就像是在空中给这巨大的建筑淋上了牛奶一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