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 给崇祯的一封信第3/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由于明太祖出身寒苦,深知民情,明朝初年太祖与民休养生息,其直接结果就是明朝赋税一直很低,商业税更低,所以国库一直很困难。可是,明初的时候为什么打仗,水利,赈灾朝廷都有钱,后来就不行了呢?因为种田的人少了,经商的人多了。商人成了国家经济的主体,而税收仍然是以农业税为主。东林党阻扰提高商业税,万历皇帝实在没办法,于是开征矿税,结果大臣们唆使地方官杀税使,这都是我在红楼看到的,有记载的事。所以,这帮空谈误国,祸国殃民,自以为是,打击报复,只知逃税的东林党才是明朝的奸臣,而得到天启帝授意,打击东林党的魏忠贤是真正的忠臣,他完全对得起自己的名字。

  如今各地大规模种植经济作物,不种粮食。大批的农业人口进入手工业或从事商业贸易,张居正的赋税改革使得实物税转变为货币税,人们不生产粮食也可以交税。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粮食少了,陕西遇到了灾情都无粮赈灾。想象一下,如果江南加大粮食生产,提前调运粮食储备于北方各省,一遇灾害,开仓赈济,情况是不是要好很多?

  我认为,是张居正的赋税改革使得明朝往商品经济迈了一大步,也是他的改革造成了今天的不利局面。以前农民收割完了粮食就可以交税,赋税改革后还要拿到市场上去卖,换了钱再交税。这改革等于是鼓励种植经济作物而不种植粮食。农民手中是没有银子的,而收割粮食和卖粮食的季节都一样,大家都卖粮食,粮商就会趁机压价,于是农民又被盘剥一次,变相的加重了农民的负担。西北很多地都荒了,老百姓有地也不敢种,种了卖钱一缴税什么也剩不下,这就是现实。

  从古至今的朝廷始终存在着两权分立,要么皇权过大,要么文官集团过大,它的结果最终会使得财富分配严重不均,最后导致农民起义,推翻一个王朝,这是王朝的规律。而大明,已经到了完结的关口。唯一的解决方法,是进一步的权力制衡,权利限制。

  如今不只是皇帝,大明地方官员都可以集立法、执法、司法大权于一身,滥用权利。人人向往权利,大明已经坏了根基。所以在我看来,朝中百官皆可杀。如果不彻底改变治国的策略,大明二十年内必亡。不是亡于八旗军铁骑,而是亡于大明王朝号称第一能臣的张居正。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由于商业的过渡扩张,耗尽了资源,最终会拖垮这个国家。

  如果皇上信我,就到何府和我单独一叙,我可以说的更详细,并在朝廷付诸实践,使大明避免亡国的结局。如果皇上选择信那些擅长空谈的文臣,就下道圣旨,罢免我的全部职务,我会带着家眷离开京城,找个清净的地方隐居,从此不问世事。我在家等你的答复。

  崇祯放下了信,坐在椅子上,心中异常忐忑。大明已经到了将要亡国的地步?真的向他说的这么严重?为什么他说的和朝中百官的看法完全不一样?黄鹏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鳌拜没有否认山西屯田的事,说的理直气壮。他这么做是违反了规定,但规定真的正确吗?陕西多次请饷,朝廷谁为这些事情争论过呢?他们争论的只是该重用谁,不该用谁。

  崇祯决定明天去何府见鳌拜。他不可能把朝中百官都换掉,但听鳌拜说什么还是可以的。他知道鳌拜有才能,所以即使朝中百官一齐弹劾,还是想要听听鳌拜的意见。他却没有发现,鳌拜信中所写的不是辅佐他,而是要亲自做。去何府,等待他的将是一条死路!

  第一百六十二章【给崇祯的一封信】.

  第一百六十二章【给崇祯的一封信,到网址

  UC电子書()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