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第1/2段
插叙:
这个故事说到这里又遇到了特别精彩的情节,精彩得能让很多作家都会妙笔生花,能让很多读者都会参与构思。于是,本人也就把它让开,将它省略,就像上一次处理孟河进入考场的情节一样。
这次,孟河是要闯宫廷了。刚才她向公主证明自己是女的,只是轻轻握了一下公主的手,公主立即就感应到了。但现在,她怎么向年迈的宰相证明呢,何况边上又有那么多官员。唯一的办法,是坦然直言。这一定会让宰相大惊失色。紧接着,她还要说明自己不是金河,这又会使宰相感到自己正面临立朝以来最大的科举丑闻。宰相肯定没法处置如此大事,他的慌张、狼狈、不知所措,一定会让读者如见其人。
更精彩的是,真的金河也将在今夜与老丈一起去闯宫,说明实情。那就是说,这个夜晚宫廷里发生的一切,连平庸作家也会写得高潮迭起。既然有那么现成的惊悚笔墨,本人也就不掺和了。
我们还是避过这个激烈的夜晚,等待第二天太阳出来吧。
宰相被折腾得一夜未睡,当阳光照到大殿的时候,他喝了两盅差役递上的茶,用两个手掌抹了一把疲惫的脸,准备主持朝会。
皇帝照例不上朝,但宰相和大臣们也都只能站着,不能入座,大殿里也没有座。
今天站着的人数很多,昨天刚报到的新科进士,还都没有授予官职,现在也作为“见习官员”站在这里。这些人今天都靓装丽服,但神态谦恭,甚至畏怯,生怕第一天在大殿里有不妥举止影响他日升迁。仔细一看,其中不少人我们在冰河的船上见过,但他们尽量都躲在年长大臣的身后,让人看不太清楚。
皇帝不上朝,是因为自知对大事没有主张,又不希望让大臣们当场看出这一点,因此就让两个小太监进进出出传达他的话语。太监的声音飙得尖细、高远,又拉着长长的拖腔,具有一种巫觋的调门,使人无法清晰理解,却又无法抵拒。
皇上历来对大事说不明白,但对小事,却可以说得比较清楚。昨天晚上公主到父皇那里缠了很久,好说歹说,只是要他把孟河、金河的事看成“小事”。
大臣们来上朝的时候听说昨天晚上发生的事情,神色都有点慌张。科举的事,说大了关及社稷之本,说小了也关及每个大臣站在这里的资格。历朝都有“科场案”发生,甚至可以严重到诛杀考官、株连九族、血迹斑斑。这个背景,吓得连宰相都不敢为今天的朝会致“开场白”,平日他总是从一开始就执掌着朝会的话语权。这个案子也可以从重论处,但他年事已高,即将退休,不希望在自己任上发生太大的命案。何况,他昨天晚上已经分头盘问了孟河和金河,发觉事情的真相与人们的想象很不相同,理应从轻发落。但如此大事从轻发落,并无先例。因此,他一次次用眼睛瞟向那条甬道,希望“传旨太监”赶快现身。
终于,“传旨太监”慢吞吞地踱着方步走出来了。按照宰相和大臣的心理,他应该飞奔而来。
传旨太监在众目睽睽之下顿了一顿,用脆糯的嗓音说:“皇上有旨,那个女孩子和小男生在考场上调皮捣蛋的事,群臣可以议论几句。”
“女孩子和小男生?”
“调皮捣蛋?”
“议论几句?”
宰相和大臣们彻底糊涂了。
皇上,究竟是什么意思?
很不在意?那怎么会?毕竟,他说了“调皮捣蛋”,对这话的理解,可重可轻。
于是,一次怪异的国务会议开始了。
很长时间,大家都不发声。大臣们倒是不太在乎皇帝的说法,而是在寻找切入口。同样一个事情,从何处切入,可大不一样。这个事情,朝野最大的兴趣点是那个女孩子,不找这个切入口就有背民意,但是……
终于,那个历来被认为“朝中第一谋士”的御史大夫站出来了,说出了大家心中的“但是”。
御史大夫说:“不能把话题落在那个女孩子身上。如果落在她身上,人们会问,全国书生怎么会考不过一音说:“皇上有旨,那个女孩子和小男生在考场上调皮捣蛋的事,群臣可以议论几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