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背景第1/1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之所以想起这么个词儿,是基于以下的事实:几乎每一个人都要挨一些熟悉或者不熟悉的人的坑是不是?

  挨熟人的坑比较好理解,你可能哪个地方或什么时候有意无意得罪过他,坑你一下,他能得到一点心理平衡。

  挨陌生人的坑就不怎么好理解了,你不跟他共事,也没有别的机会得罪他,你查查他的家庭出身也不是以全人类为敌的主儿,他本人也不是小商小贩,不坑你他得不到利润,可他为何还要坑你呢?

  这多半就与他的社交背景有关系了。你没得罪张三,但可能得罪过李四,李四跟张三是朋友,那就不妨坑你一下,以给朋友出出气。

  而张三与李四的社交背景你并不了解,那就会产生以上的疑问了。社交背景这个词儿,挺新鲜,但不难懂。

  过去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差不多就是说的这种情况。

  从前讲家庭出身,现在就要讲一点社交背景。你本人及家庭都不复杂,但你的社交背景有问题,照样不跟你交朋友、谈恋爱。

  过去讲家庭出身不对,现在讲社交背景还看不出错在什么地方。反正我是看重这个的,你不讲我讲。

  当然讲社交背景不是唯背景论,有许多时候社交背景也是可以变换的。

  现在想来,一些老提法,其用意和动机都是好的,但由于其大而无当或者不通俗,其社会效益往往不是很明显,比方大公无私和人文精神。

  大公无私的提法我认为是很好的,它对纯洁思想、净化灵魂、促进社会公共事业,都有着了不起的意义。

  但由于它本身的提法不是很科学,太绝对,或者具体做起来,讲这个的人光让别人大公无私,而他自己却光私不公,加之我们的物质文明还没跟上去,就容易让人钻空子,乃至全盘否定。

  人文精神的讨论,我认为也是有意义的,它对恢复乃至重建民族精神、传统美德、良心道德、人格国格都不无益处。

  但由于它的不通俗、学术味儿太浓,一般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当然更不理解,甚至以为只是文人的事儿,成不了公众的话题,也就很难产生大的影响。

  一些大提法,像安定团结了,精神文明了,五讲四美三热爱了等等,都是为了净化和优化社会环境的。

  但社会是多么复杂!你这里讲廉政,他那里以搞市场经济为名,照样行贿受贿;你两个文明一起抓,克服一手软一手硬的问题,他那里还照样犯罪。

  作为单个的人,在对大的社会环境无能为力的情况下,讲一点社交背景,有助于个人及家人的修身养性,至少少惹麻烦。

  社交背景是个小提法,实际上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个人也都在讲了,你让自己的孩子别跟坏孩子打交道就是。

  当然还不仅仅是指这种情况,你是个工薪阶层,就没必要在大款儿大腕儿堆儿里掺和;你是平民百姓,也不必要在名人圈子里转悠。

  那样的社交背景,只能满足你的虚荣,而别无任何实质的意义。几年前,看过孙犁先生的一篇谈

  “头题”的文章,其最后一句话就是:以后再也不跟名人掺和了(大意如此)。

  孙犁先生尚且如此,何况我等?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