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啊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朱元章甚至还特意下达了一道,允许周易可以常去秦淮河畔的旨意。

  弄得周易哭笑不得。

  当然了,凭借着这道奏章。

  这两年来,秦淮河畔,处处流满了周易的足迹。

  最令周易快乐的是,大多数行院,不仅不像周易收费,甚至还要花钱请周易上门。

  搞得周易都有些不好意思——如果很长时间没有光顾一家行院的话。

  周易在国子监讲授白话文,对于朱元章来说,提高了他批阅奏折的效率。

  对于许多大儒来说,失去了一些垄断政治地位的机会。

  对于天下来说,多多少少促进了一些知识的下移。

  但对于国子监学生,勋贵二代——徐丹来说:

  讲白话文,给古文基础,相对薄弱的徐丹,指明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徐丹把握住了这个机会。

  而且,许多和徐丹一样,古文成绩并不理想的勋贵二代,也把握住了这个机会。

  徐丹和一众贵族二代,积极参与周易组织的给朱元章上贡学习成果。

  并且写作的白话文章,颇有水平。

  从国子监的吊车尾,一举成为了皇帝朱元章嘉奖的对象。

  这些勋贵二代们感谢周易给与的机会,尤其是徐丹,基本每次国子监放假,都要提着些徐府里面的好东西,来看望周易。

  观止堂中。

  徐丹持弟子礼,向周易问好:

  “小小礼物,不成敬意。”

  周易连忙招呼道:

  “不必多礼。

  来了,快坐。”

  说实话,周易是有些馋徐丹拿来的东西。

  自从穿越到大明朝之后,水果吃得少之又少,也几乎是徐丹来了,才能浅浅得吃一两块儿。

  距离水果自由,还差得十万八千里。

  周易和徐丹问了几句国子监的事情。

  如今的国子监,周易已经是不常去了。

  周易现在已经培养出来了几名,教授白话文的教师。

  现在只需要偶尔在国子监授课一次,其余的时间,还是留在观止堂。

  理由嘛,就是翻译逝去的父亲,和上天有所感应的父亲,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

  但是成果不多。

  一方面,朱元章好像是对这个所谓的成果,并不是很感兴趣。

  另一方面,是对这个成果,非常感兴趣的人——宋廉,已经离开了京城。

  自从太史公宋廉,辞职回乡之后,再也没有人催着周易,翻译出来东西。

  周易自然也乐得清闲,也没有再抄一些经典文章,追着给宋廉送过去。

  欢乐的时光慢慢度过。

  夜幕降临,观止堂中的人,也逐渐散去。

  周易点了一盏孤灯,在书房中,拿出了画满抽象符号的纸张。

  现在看来,去年宋廉来拜访时,没有选择从后门跑开,而是选择了忽悠宋廉,可能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虽然风险更高,但收益也是更大。

  借助着朱元章的偏好,和贪财的名声。

  将活字印刷的技术点亮,并且让白话文,某种程度上取代了文言文的功能。

  洪武十三年。

  周易叹了一口气,在纸张的一角画了一个标记。

  平静的时光已经过去,接下来:

  山雨欲来风满楼啊。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