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太学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太学之中皆为权贵子弟,国子生以京朝七品以上子孙应廕者为之,太学生以八品以下子孙及庶人之俊异者为之。

  宋初之时太学生和国子监生的名额较少,不过数百人,而且太学生管住不管吃。

  赵顼和王安石都十分重视学校教育,是以决意改革太学,也是给予官宦子弟更多的出路,以减少来自官宦之家的阻力。

  经过改革之后,王安石命人扩建太学订太学条制推行三舍法。设八十斋,斋容三十人,外舍生二千人。内舍生三百人,上舍生百人,总二千四百人。

  官员子弟可以免考试即时入学,而平民子弟需经考试合格入学。“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

  也就是说只要是上舍生中的优秀者可以不用科举就能授官,由此可见,大宋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朝中有人好办事,有了判国子监李定的手书,王梓出入太学就是如入无人之境。

  太学坐落在御街一旁,也是位于汴京最繁华的地段。出朱雀门东壁,亦人家。

  东去大街麦秸巷、状元楼,余皆伎馆,至保康门街。其御街东朱雀门外,西通新门瓦子以南杀猪巷,亦伎馆。

  可以说一路之上,都是灯红酒绿。王梓不禁感叹,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学习很考验人的心志。

  好在就目前王梓所了解的,这些伎馆不同于后世的伎馆。此时的伎指的是李师师那种大多卖艺不卖身的,会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的,而此时的娼相当于后世的伎。

  是以名士狎伎是一种风尚,凡是才子必然有佳人相称,否则算不得风流倜傥。

  两千四百人的太学或许在规模上还比不过后世的一所初中,但太学是名副其实的贵族学校,寒门子弟占据的比例能有百分之一就不错了。

  进入太学之后,各斋正在授课。王梓随意找了一斋坐下去,台上的教授瞥了王梓一眼,继续讲道:“周之官联,其联事处最密。

  周礼用字处,文法极严,如小宰八成之类,一字移不得。故上说经邦国,下说平上说扰万民,下说宁。如此推之,皆别是义。

  上次我们讲到天官冢宰甸师言:王之同姓有罪,则死刑焉,此句何解?”

  一名太学生迅速起身道:“王之同姓有罪,乃所以死事宗庙!”

  教授很是满意的点头道:“很好,元方对周礼颇有见地!”

  站起来的不是别人,正是王安石的二子王旁。讲台上的是王安石的弟子,国子博士陆佃。

  两人一唱一和,分明就是在鼓吹王安石的“周官新义”,看到满堂的太学生表情各异,王梓微微一笑,起身道:“此解谬矣!”

  陆佃皱眉道:“汝是何人?”

  王旁这才看到王梓,惊呼道:“王郎!”

  如今汴京风头最劲的王郎不是王安石不是王韶不是王雱,正是王梓。89文学网89x

  王梓在狄楼的出题难倒,乃所以死事宗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