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人生的高考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命运虽是天注定,但人却有改变命运的机会。在后世,高考是改变命运的一次机会。在大宋,科举是直接抓住命运的一次机会。

  自从王安石改革科举以来,大宋目前的省试分为四场。第一场试“本经”二场试“兼经”,外兼大义十道。

  这两场考试,只要通晓经文的主旨大义即可,不必局限于注疏的讲说。三场试论一首,四场试时务策三道。

  王梓所选的本经是周礼,通晓经文主旨大义很简单,但必须是通晓怎样的主旨大义。

  如今王安石的周官新义已经出来,王梓也将周官新义基本上背了下来。

  别看王梓在太学勇敢的将周官新义质疑,直接与陆佃王雱等人辩论,但是进了考场,周官新义就最大。

  试卷只有一张,写错了就不容更改。几乎每名考生都会打草稿,王梓也不例外。

  王梓的书法平庸,光是一点就拉分不少。若是再弄的涂涂改改,那么评分恐怕就进入低等了。

  因为对周官新义的熟悉,王梓轻车熟路的答完了第一场,直接开始了对兼经的答卷。

  兼经就是指孟子和论语,这两本书的内容王梓早烂熟于心,王梓仍然答的很轻松。

  写到此时,王梓本来想休息休息。但是扫了一眼大义十道,其中有五道的题目都被吕升卿拿来过。

  王梓知道吕惠卿作为主考官,出题的权力不小,但还真没想到这么大。

  科举考试一共是三天时间,有了底气的王梓在一口气作答了五道经义之后,天色已经微黑。

  简单的用餐过后,王梓倒头就睡。窝在一个号房三天,若是没有充足的睡眠,很难交出一份好的答卷。

  王安石改革科举其实也是有利有弊,自从重策问以来,国家需要解决的问题就那么几大项,是以无论出题怎么千变万化,但意思总是那几个意思。

  这样一来,考生就难免沉浸于对前作的抄袭,而且形成了如何破题解题的固定方式方法。

  就像是一篇作文如何写,形成了固定套路之后,作文就很难让人眼前一亮。

  重策问的另一个弊端就是考生对时政的了解不深,对如何施政更是没有经验积累。仅凭着想象,除了花团锦簇夸夸其谈,并无他用。

  时间很快到了第二天,在谨慎的答完五道经义之后,王梓就看到了一道论题,论题周礼农工商诸政各有专官论!

  这道题明显就是吕惠卿所出,周礼可以说是王安石的本经,也是王安石变法的依据。

  农工商各有专官倒是有些符合自己的工商策,王安石变法多是剥削,而自己的工商策却是将蛋糕做大。

  看到此题,王梓微微一笑,答道:天下事,败阀者敝,全备者精,泛骛者疏,专一者密。始也,无人不范之于学,无事不精之于学学全备而专一,遂以立官人之原。继也,无官不选之不学,无学不用之于官。官全备而专一,遂以收至治之效。

  一篇论文直接摒弃了自己的夸其谈,并无他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