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茶中三味与三昧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看到花大家的,王九拱手行礼。花大家的仪态万千地还了一个万福。

  两人均微微一笑,一起走进了品茗阁。

  聪明人和聪明人在一起,有时候确实不需要说太多的话,就如此刻。

  品茗阁不大,布置的东西也很少,但却是简约而不简单。

  品茗斋的西边墙上,一扇窗。窗下,外面山坡上的一片桃林。远处,是满天火烧般的云浪。

  正对着窗户的是一张木桌,或许说是一段残留于原地的树桩。桌子的两边,是两个竹编的软塌。

  最难得的是在品茗斋的南边,一处天然的石壁,一股清泉自石壁涌出,顺着两道人工雕凿的石槽在屋中绕了一个半圈,流到外面的小溪中……

  品茗斋尽得“简、朴、通、幽”四字真谛。

  “请!”花大家的盘坐于桌子一边的软塌上。王九盘坐于另一边。

  “饮茶之道,先求正身、正心、正念,看来你已得个中三味了!”花大家的看着坐得笔直却又感觉无比自然的王九道。

  “花大宾的谬赞,王九受教!”

  这时,云儿手捧一个玉罐走了进来,放至桌上退至门口。

  花大家的揭开玉罐的封条,里面是一个草纸包的三寸大小的褐黑色茶饼,草纸已斑驳发黄,上书“大红袍”三个小篆。

  “这个玉盒中装的便是号称茗苑中的奇葩,素有“茶中状元”之美誉,乃岩茶之王的大红袍。此茶存于现今已十数年,此乃当年的贡茶。如今闽北武夷山九龙窠高岩峭壁上上仅存数株。如用其他罐子装此茶,时间久了此茶会吸湿,或与罐味相混相冲。故用玉盒最好,阴凉干爽无味无虫!今天奴家没有什么好招待的,便一同与奴家饮一杯清茶吧!”

  王九听过武夷大红袍的名堂,此茶母树仅存数株,这还叫没什么好招待的?

  王九虽然不太懂茶,但也明白此茶绝对有市无价。况且单看那玉盒,已是价值不菲!

  随王九怎想,他还是低估了这一块茶的价值。一直到二十年之后,当王九在一个茶叶拍卖会上再见到这种茶,并以一个夸张的价格拍到同样的一块后,王九才真正明白今天自己有多么的奢侈,跟这几杯茶比起来,那些山珍野味,满汉全席,实不足提!

  茶之三味者,滋味、趣味与信仰之味。

  茶之为饮,自口而入,为滋味。

  古时陆羽著世上第一部《茶经》,人们在品评滋味之余,念经读书,领略茶之第二味则为趣味。

  茶之信仰之味则在道、儒、佛于一身,即儒冠、佛袈与道履。

  道家萌芽初期,道士崇尚神仙,向往天人合一,茶为重要的祭品,是人道通向天道的桥梁。茶便有了浓郁的道味。

  汉唐盛世,佛教入中华大地。信者云集,念佛打座无不以茶解困、净心。久而久之,茶佛一家,禅茶一味。茶便成了呵护众生,达至“般若”彼岸的工具。

  儒家要求人们志高清廉,“君子之交淡如水”。贤士相聚,茶临其境,宁静而致远!

  “柴米油盐酱醋茶”,为生存第一物质所需,此“一昧”;“琴棋书画诗酒茶”为修身养性、怡情悦志不可或缺的“二昧”;茶道、茶礼与禅茶,则为信仰所需的“三昧”。

  茶之承载的三味与三昧,世上无物可及!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