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谈写作(七十八)《详论爽点制造》第2/4段
4.释放绝技时,周围人的震撼,可是结束以后却淡淡的一句:一会去哪**?
这里面的例子大多利用了“反差原理”,也叫做戏剧性,即配角的强烈羡慕嫉妒恨跟主角的淡定形成反差,让人觉得主角好装逼啊!又或者一帮大人物对主角顶礼膜拜,可主角的顶头上司却不知道,等到底牌一掀开,顶头上司各种震惊。
究其心理原因,101觉得应该是这样的:
1.由于读者代入了主角,那么主角遭遇到别人对他的“羡慕”、“嫉妒”、“恨”、“感激”、“膜拜”、“重视”、“震惊”各种情绪后,等同于读者接受到了这些情绪,自然觉得爽悦。就好比现实中,我们被人“羡慕”、“嫉妒”、“恨”、“感激”、“膜拜”、“重视”、“震惊”的话,能不爽吗?
2.至于“反差原理”,里面很有玄妙:
效果1,营造了小小的期待,比如主角的宝物很多,外面的配角各种想要,这是一种自我价值很高,希望被外人认识到的期待。就好像预先设定了主角地位声望等级是一级,而他其实是十级的实力,那么读者就期待他展露真实实力,获得世人的敬仰。
效果2,由于主角自己没有期待这件事,完全是自然而然地反应,所以心态一定是淡定的,而淡定的心态跟他人震惊的心态形成极度反差,造成了戏剧性,这就让人觉得主角太牛逼,太拽了,爽悦感由此产生。
总结一下,第二种爽点制造要注意的要素:
1)由于是利用“反差原理”营造爽点,所以配角的前后反应极其重要,前倨后恭,前恭后倨等各种心态变化,需要从配角视角充分刻画。
2)打脸要充分,要自然,要符合主角的性格和行事目的,不能有生硬造作之感,不能为了打脸而打脸,装逼而装逼。
3)夸张的戏剧性一定要有,比如《鹿鼎记》中,吴三桂儿子吴应熊被公主“咔嚓”了,吴三桂还要装孙子,极力巴结韦小宝,这就是一种夸张的戏剧性。明明吃了大亏,被人狠狠扇了左脸,还要笑呵呵地把自己的右脸凑上去,让主角继续扇。
4)主角心态一定要淡定,要有得了便宜还卖乖的觉悟。
5)幽默风趣是这种情节的主基调,因此人物一定要生动鲜活。
三.被代入的人物令读者产生“崇敬”、“佩服”等敬仰的情绪。
这一种的,人物行事往往出人意料,没有顺着读者的期待而来,也不是完全依赖配角的“羡慕”、“嫉妒”、“恨”、“感激”、“膜拜”、“重视”、“震惊”各种情绪产生爽悦。更主要的是折服了读者,令读者都“崇敬”和“佩服”了。
比如《天龙八部》中,萧峰自尽于辽宋两国大军前,就为了让两国罢战,寻求和平。这种自我牺牲会让读者敬佩,但是读者一定不会期待他死,这是拧着读者期待来的。而让配角们震惊和重视又怎样?毕竟人都死了。
读者也不是因为配角们对萧峰的自我牺牲如何震惊和重视才觉得感动,所以只能解释为被人物打动了。
有关此种情节的分析,请参看101的另一篇帖子:
当一个人追求这些事物时会显得特别伟大,它们是——自由、理想、正义、爱情和自我救赎。
http://www./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65798&fromuid=556121
此种情形的爽点,或者说热血的营造,其本源机理在于:由于人物做到了读者都无法做到的事情,达到了一种精神层面的升华,所以震撼了读者的心灵,造成了情绪的激动亢奋。
这是一种触及人灵魂的爽悦,是所有爽悦感中最为强烈的一种!
令这种爽悦感增强的因素有:
1)笔墨多多用在形势、环境、配角和人物内心的渲染上面,比如萧峰临死前复杂矛盾、英勇就义的心理状态,周围人和环境的那种悲壮的气氛,都会极大地打动读者,把他们代入进人物所处的心境中去。代入越深,则打动越深。
2)人物的选择可以不符合读者的期待,但一定要符合人物自己的行事原则,比如萧峰牺牲自己,而让韦小宝自杀他一定是不会干的;此外事先要堵住所有其它可能的出路,不能让萧峰都自杀了,才发觉还有其它的路可以走,这会把人物陷于N……的尴尬境地。
3)剧情切忌突兀,需要缓缓铺垫,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