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六百里加急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一旦有了这支队伍,自己在想做什么,那就没人拦得住。

  袁崇焕不能去辽东,崇祯皇帝在这一刻给自己下了决心,那就要找一个人去接替袁崇焕,这个人找谁合适呢?

  “两派论!”崇祯皇帝琢磨了半天,终于想到了一点事情,这还是前世崇祯皇帝无聊的时候看到的。明末的党争已经发展到了极为激烈的程度,双方在各种政策上为了反对而反对。

  辽东如此大的局面,怎么可能会没有立场?双方或许因为立场不同,或许因为想法不同,在辽东的策略上就不同。

  在明末对辽策略中,拥有整体战略思想的,共有两派,一类派别代表人物是熊廷弼、王在晋、高第、毛文龙等人,可以称之为保守派。。

  另一类代表人是孙承宗、袁崇焕、袁可立、祖大寿等人,可以称之为激进派。

  保守派的看法是退守山海关内,以骚扰牵制为主,尽量不要与敌军发生战争,注重保存实力。在保守派中,战略思想最完备,最成熟的人是王在晋,他曾经巡抚过辽东,也向朝廷陈述过自己的主张。

  只不过王在晋的主张被激进派的孙承宗给驳斥了,孙承宗认为死守山海关,万一后金攻破了三海关,又当如何?置京城于何地?

  崇祯皇帝开始也相信过这句话,可是后来琢磨了一下,这话其实有些想当然了。

  在冷兵器的时代,攻破山海关?其实就是在开玩笑,根本不可能打进来。

  当年战无不胜的成吉思汗也没能攻下这里,就凭努尔哈赤?别忘了,他后面还有个毛文龙,两边还有林丹汗和朝鲜,努尔哈赤有什么资本攻破山海关?

  按照袁崇焕的战略,干掉了毛文龙,后金反而一统蒙古和朝鲜,这才三番五次的进犯关内,直逼京城。

  事实证明,即便到了最后,后金也没实力攻破山海关,如果不是吴三桂投降,皇太极想入关内,简直就是在做梦。那也就是说死守是一种可行的战略,虽然有些消极。

  崇祯皇帝铺开一张纸,从笔架上拿起一直毛笔,蘸了蘸墨水,轻轻的在纸上写了起来。

  “死守牵制,不丢蒙古和朝鲜!”写下这几个字之后,崇祯皇帝缓缓的舒了一口气:“维稳最重要,维持现状,什么都不变。”

  大明亡于什么?崇祯皇帝问自己,有人会说是党争,有人会说天灾,有人会说农民起义,在崇祯皇帝看来,亡大明的其实就是一个字:钱!

  没了钱,没法练军,没法救灾,什么都没法做,国家怎么可能不亡?

  钱在谁手里?在当官的手里,税收不上来,钱弄不到,整个事情陷入了死角。

  崇祯皇帝喜欢保守派的策略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钱,王在晋对辽策略,每年只花费九十六万两,激进派呢?每年花费四百万两,还将一个宁锦防线经营成了马奇诺防线。

  后金大军如入无人之境,一路烧杀抢掠,直达京城。

  在经历过这些事情之后,崇祯皇帝如何不怒?导致这些事情人是谁?就是给崇祯皇帝画了一大饼的袁崇焕,崇祯皇帝干掉袁崇焕也就有情可原了。

  “王在晋!”崇祯皇帝再一次写下了一个名字,随后将毛笔挂了回去。

  能够在这个时候认识到大明问题人不多,王在晋肯定是其中一个。从王在晋制定的军事策略就看的出来,他清楚的知道大明没钱了,没法支持辽东的大规模用兵,安稳守土才是关键。

  王在晋的潜台词很清楚,大明现在的国力无法收复辽东。

  暂时稳住辽东,尽快收拾内政,这才是大明的中兴之道。

  只不过原本的崇祯皇帝相信了激进派,相信了袁崇焕五年平辽的誓言,结果从天启末年的好局势,搞得民不聊生,国库空的能跑老鼠。

  “用王在晋接替袁崇焕督师辽东!”想了这么多,崇祯皇帝下定了决心,心里也想尽快的见一见王在晋,同时也好拿袁崇焕和王在晋对比一下,看看他们之间区别。

  见王承恩回来了,崇祯皇帝沉声说道:“着内阁拟旨,六百里加急宣王在晋进京。”

  “六百里?”王承恩一时间没反应过来,重复道。

  “六百里怎么了?嫌快还是嫌慢?”崇祯皇帝瞪着眼睛看着王承恩。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