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建议读一读!)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比较东方文化的神秘,西方现代科学则显得理性和实在,她遵循的是由外到内的原则,即通过现象发现本质,从而推测出物质的构成和运行的规律。人们通过观察和思考,不断提出新的假说,并试图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之。

  随着实验技术的不断进步,使人们对物质的精细研究成为可能,物质内部的结构也逐一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越来越多的困惑都可以在相应的科学理论里得到解释。更为重要的是,西方实证科学具有可验证性、可重现性,即任何一个新的实验现象,任何一个新的科学理论,都可以通过双盲实验来验证、来重现,这也使得实证科学比起东方神秘主义更具有信服力,并逐渐占据了权威的地位。

  在实证科学发展的几百年时间里,人们也提出了宇宙成因和物质构成的许多假说。目前,对宇宙成因最具影响力的一种学说,是“宇宙大爆炸理论”。这种学说认为,宇宙是由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于137亿年前一次大爆炸后膨胀形成的。星系红移现象和宇宙背景辐射的存在,支持了这种学说。但是,这种学说也有一些致命的缺陷,它无法解释一些根源性的问题,比如:大爆炸之前发生了什么?这神秘的“奇点”从哪来?大爆炸的第一推动力又是什么?

  有关物质构成的理论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从最初的“水火土气四元素说”,到接下来的“原子论”,再到现代科学的“夸克理论”等等,科学家认为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构成的,最初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继续往下分则是质子、中子、电子,质子和中子又是由夸克构成的。但是,是不是分到这儿就是最小了呢?科学家也无法确定,至少现有的实验条件已无法进一步观测了,就算是夸克,也大多是理论上的推测而已,能够在实验中检测到的夸克种类极少,存在时间也极短。

  存在时间极短、无法检测到的,并不意味着就不存在!夸克和电子只是目前科技水平下能检测的极限,但谁也不知道随着将来实验技术的发展,会不会出现类似“上帝粒子”的更小微粒。

  而且,更让人惊惧不安的是,细小到了夸克和电子的层次,它们作为物质粒子的性质已渐淡化,而作为能量波的性质却更为明显了。由此似乎可以进一步推测:如果存在比它们更小的微粒,那么就应当更接近于能量波。

  按照这种思路,如果物质可以一直分下去,那么越小的微粒,就必然越接近于纯粹的能量。于是,科学家又提出了弦理论,这个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自然界的基本单元不是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之类的点状粒子,而是很小很小的线状的能量弦,能量弦的不同振动和运动就产生出各种不同的基本粒子。

  科学研究到这里,许多科学家才恍然大悟,原来宇宙的源头真的不是物质,而是虚空能量,正如东方神秘主义所说的那样。西方实证科学发展的极致,猛然发现它所探索的结论,竟然与几千年前便已存在的东方神秘主义殊途同归!为此,原中科大校长、科学院院士朱清时在清华大学的一次讲座中感叹道:“当科学家费尽艰辛爬到山顶时,却发现佛学家早就站在那儿了。”

  非但如此,面对生活中不断涌出的神秘现象,科学显得那样的无力,使得人们不得不尝试从古老的东方神秘主义中寻求解释。虽然东方神秘主义依旧玄之又玄,深奥难懂,宛如天书,但还是有越来越多包括一些科学家在内的人们,对她重新燃起探究的热情。

  那么,东方神秘主义到底从哪来?为什么存在?她如同天书般深奥的内容中,到底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能为现代人类带来哪些有益的启发?

  本书在讲故事的同时,也在探究这隐藏在东方神秘主义背后的真相,包括她的来龙去脉、作用原理,以及在大科学背景下她将来的发展方向等等。本书中引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宗教故事来完善情节,并不只是为了讲故事的需要,而是这些传说故事的背后隐藏着早期人类的许多秘密,这些秘密与东方神秘主义文化息息相关,挖掘这些故事中隐藏的信息更有利于理解东方神秘主义文化的成因和内涵。

  最后,想起爱因斯坦曾说过一句话:“很多人的视野都是一个半径为零的圆,而他们说这是他们的视野。”这句话的意思,与中国的古代寓言——“井底之蛙”很相似。

  对于人类来说,超出视野的东西并非是因为它不存在,而是因为它看不见。你要想要确认它的存在,就不能只局限于五官的感知,局限于个人可怜的生活经验,而应当脑洞大开,思维不羁,见微知著。如果你做到了这一点,那么离超凡脱俗也就不会太远了。

  最后,感谢您耐心看完这段文字,也祝您在接下来的里开心如意。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