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 章 第 22 章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老书生告诉宋四丰,他们这些日子还要再招收一波孩童,一些家远的孩子,还没得到义塾减免束脩的消息,义塾想再等他们几天。

  “这十里八乡的,消息传递得慢,等村子里的人知晓了,再到他们动身来到安同镇,估计还需要几天时间。”

  老书生似有所感的叹息了一声。

  “农家孩子学点字不容易,都还只是半大的孩子,在家里也干不了多少农活,还不如送来学着认点字。”

  “以后就是当个伙计,跑堂的,也比在地里讨生活来得强。”

  说完又怕大家伙等得急,安抚众人,“大家也不急,回去后,先给孩子备上一些粗浅的笔墨纸砚和书籍,两天后可以将孩子先送来,我们先开一个班。”

  说完,往每个家长手中递了一张写了墨字的薄纸。

  分到宋四丰面前,他刚接过手,就被一旁的宋延年拿了去,明明啥都还不懂,却看得是津津有味。

  宋四丰见状呵呵直笑。

  只听人群中的老书生继续说道,“上面有我写的书籍名录,都是孩童开蒙时用到的书。”

  考虑到农人一年忙到头,也没几两收成,要想一下子买全书籍,估计是够呛,沉吟了一番,又继续道。

  “要是银钱不凑手,买前面三本就好。”

  “后面的书籍,等过段时间再说吧。”

  “至于这书籍,你们要是不介意的话,可以打听下镇上钟鼓街的褚家书肆,那是褚公家二公子的私产。”

  “到时和店里的伙计说上一声是义塾的学生,估计还能打个八折。”

  宋四丰等人连忙道,“不介意,怎么会介意,这又是我们占便宜的事。”

  “是啊是啊。”人群中其他人叠声应和。

  宋延年想到村子里的小伙伴,问老书生,“先生,比我大的哥哥也可以来吗?”

  老书生对这个捧着他墨宝一副爱不释手模样的小童很是有好感。

  志得意满的捻了捻八角胡子,有眼光啊!

  弯腰和宋延年道,“可以的。”

  转头对宋四丰解释,“十三周岁以下的孩子,只要家里同意,自个儿又一心向学的,都可以来我们义塾。”

  待问题都得到回答后,宋四丰带着宋延年和老先生以及褚管家挥手道别,这才抬脚走出了褚家义塾大门。

  临走时,宋延年抬头看了写着褚家义塾的匾额,此时上面也是盈盈一层青光。

  不禁若有所思,对于这些青光,他心生亲近。

  如果说这青光是因为进学引发的天地浩然之气,那身为读书人的子文又为何如此轻易被水鬼附身?

  而且子文如今已经去了青城书院,倘若书院都有这样的青光,子文又是如何进去?

  宋延年疑惑,难道真的如张婆说的那样,子文并不是邪恶鬼物,一切只是自己看错了眼?

  最后,宋延年还是决定相信自己的眼睛,这里边肯定有自己不知道的缘故在。

  想到这,他连忙催促宋四丰,“爹,走走走,我们买书去。”

  宋四丰却牵着宋延年找了个树荫下的大石头坐下,将卷饼从怀中取出。

  “不急不急,天大地大,吃饭最大。”

  放了大半天的卷饼边缘已经有些发硬,宋延年一口饼就着一口水,才将小半块饼吃下了肚。

  “算了算了,不吃了。”宋四丰心疼的看着儿子,收回了他手上的饼,“先垫下肚子,有力气走路就好,一会儿爹带你去镇上吃小馄饨。”

  听到小馄饨,宋延年立马想起它那皮薄馅大的可爱模样,到时再浇点香油,撒上葱花。

  贼香!

  可耻的吞了吞口水,没再废话,拉上他爹就往镇子方向走去。

  宋四丰是万分不想再走河滩旁的那段路。

  奈何这是进镇的必经之路,只能捏着鼻子步履匆忙,恨不得是一口气直奔镇上。

  好在,路上祭拜的人此刻都已经回去了,河滩边只余几堆燃烧后的灰烬,为方才在这伤心的未亡人留下些许痕迹。

  “先去书肆。”到了镇上,宋延年摸了摸肚子,表示还不饿,还是精神食粮比较重要。

  路上遇到岔道,拖着他爹的手就要往西南方向走去。“我知道在哪。”

  宋四丰惊奇,“你还知道路?”

  宋延年点头,理所当然道,“清早时,从张铭哥家出来,我们不是经过一个方方正正的房子嘛,上面又是钟又是鼓的,旁边的肯定就是钟鼓街了。”

  宋四丰无言,说得有那么点道理,“还是问一下人吧,万一马想起它那皮薄馅大的可爱模样,到时再浇点香油,撒上葱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