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破第1/3段
受后世影视剧的影响,朱由校这个穿越者也认为,八旗每逢战阵皆以骑射见长;直到详细了解后才知道,努尔哈赤的八旗军队无论在规模与作战方式上都已极其成熟和完备,临战时更是十分讲究各兵种间的相互配合。
据记载,八旗各个牛录行军时,若地广,则八固山并列,队伍整齐,中有节次。
地狭,则八固山合一路而行,节次不乱。
每遇战事,皆以披重恺,持长矛大刀者为前锋,以短甲善射者从后面冲击;只有数量并不多的精骑立于阵后、相机接应。
八旗兵的武器以长枪、大刀、弓箭为主,同时,还千方百计向李朝技工学习鸟铳,并通过人参、貂皮贸易和走私从中原获得火器。
在治军上,八旗军法严峻,“临战,则每队有押队一人,佩朱箭,如有喧呼、乱次、独进、即以朱箭射击之,战毕查验,背有朱痕者,不问轻重斩之”。
所以,老奴治下的八旗军队几乎成了这个时代少有的多兵种联合作战的典范,而在这一点上,从朱由校“剽窃”那所得的“九进十连环”军阵上也能略窥一二。
还有一点叫朱由校感到惊讶的事便是明军对骑兵战术的运用和大明骑兵的素质,以北宋静塞军为例,相比于那个重骑兵横行的时代,大明在马铠覆盖面积上出现了很明显的下降,搭后等大片甲胄已经被彻底废弃,明军骑兵在作战时更加注重保持骑兵的高机动性。
同时,明军骑兵在作战时也具备很强的破阵能力,因长期与零散分布的蒙古作战,明军骑兵也更擅长小规模接战。
更叫朱由校感到吃惊的是,明军在骑射方面有时还会沿用蒙古人的“曼古歹”战术(即通过骑兵迂回射击,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密集箭阵对敌人进行覆盖式攻击),直至发展到今日,此战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三眼铳骑兵上进行破阵。
所以北地的明军骑兵更多选择了单位时间火力密度更强的三眼铳这类火门枪而非鸟铳这类火绳枪,这也与北地明军长期所要面对的敌人是缺少披甲的蒙古人有着很大关系,三眼铳的火力强度和在短距离内的射击威力已经足够满足破敌需求,且三眼铳的多次连发、装填迅速等优点也具有很强的破阵功能性。
而明军骑兵的半具装骑兵也具备了具装冲锋、长短兵步战、骑射、步射、火器作战等多种作战方式,不仅是壬辰倭乱时的日军队明军中其所“深畏”的就是明军骑兵。
按《经略御倭奏议·卷二》所说:“弓马为中国之长技,横骛飚奔,风雨骤至,势非倭之跳跃踌蹰者所能支。此不特稷山之堵截,青山之追逐,蒙山战克,历可指数。近日贼之首鼠而不敢出,出而无不歼者,皆以马之力。”
也正因明军骑兵部队本身所具备的上述优点,朱由校所能做的便是继续发扬其现有优势,充分解决骑兵部队与大明步兵等其他兵种的配合与战场纪律,再通过提高铠甲和武器质量,剩下的只要不拖欠这些士卒的军饷,大明的这群兵痞立刻就会化身成一匹匹随时都能择人而噬的饿狼。
再说回眼前的这场战斗,后金这支临时拼凑起来的军队虽然看起来人多势众,但其盔甲和武器并不统一,为了方便指挥,努尔哈赤将各队以五百人结成一阵,每阵再列五队,采用高度碎片化的指挥方式来对这十万余人的临时部队进行管理。
可如此一来,虽然很好的解决了临战指挥的难题,各阵在接战时只需按照既定目标完成作战计划即可,但也造成了各部间缺少统属,一遇强敌,便极容易被突破一点,从而带动整个军阵的不稳。
而这些原本就是百姓的“民兵”又明显缺少面对骑兵如此密集冲锋的经验,本就是当做炮灰和迟滞明军工具的他们甚至连结成枪阵迎击敌军的环节都没来得及做,便直接与迎面而来的明军骑兵墙狠狠的对撞到了一起。
因刚刚经历过两轮的火炮轰击,后金的军阵本就显得十分松散,这等凌乱的阵型,对静塞军将士们来说根本就如同砍瓜切菜般容易,长杆三眼铳被第一排的骑兵居高临下地一抡,在一阵骨骼碎裂和人体提高铠甲和武器质量,剩下的只要不拖欠这些士卒的军饷,大明的这群兵痞立刻就会化身成一匹匹随时都能择人而噬的饿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