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4 章 三十年代来抗日(捉虫)第2/4段
没有化肥,可以使用土著菌肥。山上腐植土多,刚好可以堆肥。
周围的百姓听了都咋舌,600斤稻子呀,那岂不是起码500斤大米?哎呦哟,大米饭可比玉米碜好吃多了。这是在说,以后他们都能吃上大米饭了?
那可真是天天过大年。
众人都高兴得厉害,集体夸赞:“到底是山神爷爷,对咱们可真好。”
田蓝的脸又要变成囧字。算了,她能说啥呢?本来就是不知道的神秘力量,近乎于神仙的存在在帮她。不然她从哪儿搞到这些优质的稻种?要是现在的水稻品种,就是旱地改成了水田,她也说不清楚究竟能打多少水稻。
指导完了种水稻,田蓝还得去教人种山芋。
本地山芋原先是春种秋收。
铁血抗日军打下兵工厂后回来,田蓝考虑到根据地人口增多,必须得种植关键时刻可以救命的粮食,便要求在开垦的山地上大面积种植山芋。
这玩意儿当主粮肯定比不上大米好吃,但是它产量高,好管理,60年代好多人是靠着它才活了下来。
结果农民们就很纠结,倒不是他们反对吃山芋,而是过了季节,山芋已经种下去长出叶子了,哪里还有种粮?
田蓝就教大家伙儿利用山芋藤扦插种植,迅速扩大了足有两倍的种植面积。
农民们看着绿油油的山地,一个个都咋嘴巴,还有人啧啧赞叹:“我种了一辈子的田了,还是头回见到能这样长山芋的。这真能长出根来吗?”
田蓝笑着解释:“能长根,扦插种植很常见。像洋柿子,南瓜,茄子这些,不一定非得要种子,都可以扦插种植。有的长得比种子种起来的还好。不是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吗?这插的柳条都能变成树的。”
她指着一株山芋藤道,“像这个,就已经生了根定植下来了。”
众人不敢相信,有这么快?这才种下去多久呀?就是直接埋山芋,根也没长出来呢。这才是根山芋藤而已。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立刻就有人扒拉开泥土,看着山芋藤埋在地底下的部分变成了什么样。
大家伙儿凑上去一看,集体发出赞叹,哎呀呀,真的长出根了。这可比种山芋快多了!
田蓝笑着解释:“这山芋原先的产地也不是咱们国家。是咱们的老祖宗去外面做生意时看到山芋产量高,才想办法带回来的。当时人家也不愿意让好东西流过来,老祖宗聪明啊,就用山芋藤编成筐,装着其他货物,这才把山芋带回来了。”
这个传说是真是假,后人众说纷纭。不过倒是完美的说明了山芋的另一个繁殖方式——扦插繁殖。
春天种下山芋之后,等到山芋藤长起来,刚好可以夏天扦插繁殖。这样早秋和晚秋各收一季山芋,可以大大增加粮食的产量。
田蓝笑着鼓励大家:“晚上农民夜校会上课,专门教大家怎么种庄稼。以后我们都学会了,粮食产量起码能翻一倍,就再也不怕饿肚子了。”
众人面面相觑,好些人开始打哈哈。让他们送孩子去上学,他们乐意,先生又不收束脩。可让他们自己上课?开玩笑哦,这都多大年纪了,难不成还指望考个秀才?
陶八姑强调:“厂里招工人可是要识字的。工人的工钱是现大洋,每个月按时发到手上。想要到厂里做工的,必须得认识字。”
她又拿自己举例子,“识字不难的,不用害怕。我以前也不认识字,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现在,我已经认识好几百个字了。咱们先生教的方法跟以前的先生都不一样,大家学字都特别快。”
大家伙儿叫她说的意动,开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年轻媳妇主动询问:“那咱们进厂做工,一个月能发多少工钱呀?”
“三块大洋。”陶八姑十分笃定,“纺织厂的女工每个月是三块大洋,而且还管饭吃。”
这个时代本地一块大洋差不多能换8斤米,一个月24斤米的工钱真的不算高。
但是工厂管饭呀,这就相当于一个女工可以自己养活自己以外,还能再养活一个成年人或者半大的孩子。
这对于村里的农妇而言,已经具备相当的吸引力了。
况且,江南地区工业发展较早。即便是长期困在地里的农民,也以能当工人挣钱为荣。
年轻媳妇和大姑娘们都兴奋不已,开始叽叽喳喳地讨论。原先不想去上夜校的人,现在也来了兴趣,决定晚上去夜校看看。
他们的公婆父母原先不以为然,嫌弃他们耽误了做家务的时间,结果听到进工厂就有现大洋拿,老辈人立刻闭上了嘴。
地里的确能长庄稼,可以让人填饱肚子。但你不吃盐吗?你平常不需要穿衣服穿鞋子吗?自家田里长不出来的东西,那都得用鸡蛋换,都得用钱买。
能去做工挣现大洋,也不错。
众人忙罢了田里的活,三三两两回家去。现在村里还没搞集体食堂,他们不能跟铁血军一样集体吃饭,而是各自回家用餐。
卢老太爷年纪大了,走路都得拄拐杖,自然不能下地干活。不过他有学问,会写字,领了一个记工分的差事。
田蓝过去跟他打招呼的时候,他就感叹了一句:“还是得搞个食堂,大家一块用饭,能省好多柴火。”
跟着田蓝一块儿过来的陶八姑眼睛都要瞪出来了,这居然是卢老太爷说出来的话?万物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以前可是考过功名的,还担心起柴火多与少了。
田蓝笑道:“这事只能慢慢来。”
卢老太爷也点头:“事情实在多,只能一桩桩的来了。”
农场工作要筹措,作为地方士绅代表,他经常去开会,也吃过好多次部队的食堂。他感觉还不错。
虽然把地放在一起种损害了卢家的利益,但为了抗日事业,本来就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况且人家也不抢,还按照田亩的数量给他家补偿粮食,那也说得过去了。
从前清到现在,经历了不知道多少次战乱的卢老太爷想不豁达都难。
老太爷拄着拐杖回家吃饭了。
陶八姑看着他的背影,突然间跟田蓝感慨:“要是所有的地主老爷都跟卢老太爷似的,咱们也不至于被日本鬼子欺负成这样。”
就是因为官狠地主更狠,所以老百姓才叫逼的没活路,才觉得坐龙庭的是洋鬼子都没关系。
假如不是洋鬼子实在太狠,一句话不说就杀人烧房子,其实换成谁真的无所谓。
田蓝叹了口气,认真地强调:“所有人都会想办法维护自己的利益,只是程度的多与少而已。你有空的时候多向周老师请教,肯定能够有所收获。”
之前周老师主动站出来帮延安来的人说话,田蓝就大喜过望。说了嘛,只要真正了解了□□的执政纲领,就天下谁人不通共。
《□□宣言》还是□□人早期的思想纲领,限于篇幅,很多内容说的不够透彻。
她得想办法把《资本论》也弄过来,供大家尤其是知识分子好好。后者是抗日事业解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要想办法积极争取。
田蓝和陶八姑一边说话,一边朝打谷场走去。
太阳已经下山了,虽然暑热还未消散,晚风吹在人身上也带着夏天的温度,但是比起白天在田里干活,黄昏时刻的打谷场还是颇为舒服的。
现在夏粮刚收上来,大家得趁着梅雨季节到来之前,赶紧把麦子和蚕豆晒干,这样才好入仓保存,否则粮食太容易坏。
负责晚上看场的农民们手上端着碗,一边喝稀糊糊,一边吃馍馍。
本地人平常都吃两顿饭,早上下地干完活,上午□□点钟吃第一餐,下午三四点钟吃第二顿,这样可以省下顿口粮。
也就是现在农忙,大家才有三顿饭吃。
瞧见田蓝过来,好些认识她的民兵都主动打招呼,还有女民兵笑着询问:“田先生,要不要也来点?”
田蓝笑着谢过了对方的好意:“我回去吃,天热,要是今天不吃,就浪费掉了。”
旁边人哈哈大笑,有人打趣道:“那你可是白操心了,他们保准会帮你解决掉,肯定不会浪费。”
这个时代的人只怕吃不饱,备相当的吸引力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