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9 章 八零知青不回城第2/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田蓝笑着点头,痛快地答应:“当然,以粮为纲,充分向大地要粮食才是我们的目标。”

  中午大家一块吃饭时,田蓝向知青们宣布了这个好消息。

  大家先是一愣,没反应过来到底怎么回事,后来还是长平继承了他爹的脑袋瓜子,眼睛珠子一转,就消化了意思:“没问题,饲料一点不少,100斤玉米来,咱们就给150斤饲料。”

  别的不说,知青点是绝对不缺糖渣和酒糟的。不仅他们赵家沟,附近几个大队的社员都到他们知青点购买饲料。

  其他人也恍然大悟,哦,好主意,玉米换饲料,他们肯定不会缺斤少两。

  陈立恒意味深长道:“我们得加油啊,大队这么支持我们知青点的工作。”

  胡长荣有些担忧:“那咱们地方不够用的呀,小学马上就开学了。”

  陈立恒也有些懊恼:“的确是个问题,后面得抓紧时间盖房子了。”

  过年阶段实在太忙了,一个人都恨不得劈成两半用,实在顾不上许多。

  好在大西北冬天长,温度低,现在虽然过了正月十五,却还不到春耕的时候,倒是可以请其他生产队的社员一起盖房子。先把泥巴屋打出来,好歹能放糖化缸就行。

  后面再想办法买砖头买水泥买沙子,盖正儿八经的厂房。

  按照制糖过程,起码得有三个车间,制浆车间,制糖车间,以及糖精化车间。

  从社员手里收上来的粉碎过的玉米芯子要在制浆车间蒸煮,而且车间还要制作麦芽乳,二者得送到制糖车间进行搅拌等待时间糖化,获得的糖水再经过熬制变成糖稀。有了这个,他们才好在车间里继续加工玉米花生糖。

  大家越说越兴奋,光是想想那热火朝天的场景,就觉得未来充满希望。

  田蓝趁机给大家鼓劲:“加油啊,今年争取更上一层楼。”

  众人正热火朝天地展望未来,门口响起了自行车的车铃声。

  大家有些奇怪,因为农村人写信少,所以公社邮局的邮递员也很少下乡送信,都是各个大队的人去公社办事时,顺便将信件拿回来。

  而除了邮递员之外,还有谁能在村里骑自行车呢?农民没有工业券,有钱都买不到自行车。

  大家伸头朝门口看,看到他们的居然是老熟人,食品厂的采购员孙兴邦。

  田蓝和陈立恒都站了起来,笑着和对方打招呼:“孙采购,过年好啊,你这是下乡指导工作还是拜年啊?”

  指导工作有点早,现在大家还没收心呢。

  拜年又有点晚,过了正月十五,大家就默认年结束了。

  孙兴邦抹了把脸,脸上挂着笑:“可不敢说指导,我这不是来拿糖吗?”

  啊?众人都有些惊讶。

  陈立恒直接问出声:“怎么,榨糖厂不给你们供货了?”

  年前食品厂找上门是因为原料紧张,越到年尾,大家越是要争产量,处处都缺原料。而且腊月和正月是食品销售旺季,所以必须得备货。

  但现在都过完年了,什么食品厂还缺糖啊?

  孙兴邦也没瞒着人,直接说明情况:“嗐,年前咱们厂的生产线全开,效益不错,生产的产品还打入了省城市场,反响蛮好。我们领导决定了,要扩大生产规模,争取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厂里的职工也支持,开了大会决定,今后还从你们这儿买糖稀。暂定每天500斤,后面要是产品反响好,还要再追加。”

  众人发出惊呼,他们本以为食品厂不会再拉糖,后面他们主要依靠散卖以及玉米花生糖来消耗糖稀呢,没想到还来了个意外惊喜。

  孙兴邦骑车来赵家沟,就是为了提前给他们通气,好让糖坊的人做好准备。说玩正经事,他也不耽误大家干活,就准备趁着中午太阳好,骑车回去。省得太阳落山了,再骑车就太冷。

  田蓝却喊住了他:“正好,孙采购,你不来我们也要去找你呢。有好东西要请你看,不知道你感不感兴趣。”

  孙兴邦立刻表示有兴趣。

  年前他跟工友们虽然忙得够呛,可是厂里效益好,大家伙儿都拿到了厚厚的年终奖,踏踏实实过了个肥年,心里痛快的很。

  现在,他只欢迎好东西,绝对不怕麻烦。

  田蓝朝陈立恒使了个眼色,陈立恒立刻会意。也好,等着他还跑去县城找销路。

  两人带着孙兴邦去大棚看他们的蔬菜。

  孙兴邦以前出差的时候见过塑料大棚,倒没觉得这玩意儿有什么好稀奇。等他进了暖呼呼的大棚,他又忍不住惊叹:“你们这儿还真是搞出花来了。”

  瞧瞧这大盆里一畦畦绿油油的玩意儿,他认出来的就有小白菜、芹菜、茼蒿以及菠菜。别觉得绿色单调啊,你人在大西北,正月里看到绿色,只会觉得心神荡漾。

  “可以呀,都种出来了,这几样都能吃了吧?”

  田蓝笑着点头:“小白菜、茼蒿和菠菜都是吃的时候,芹菜如果你想凉拌的话,现在也能吃。如果还想再长长,也没问题。”

  孙兴邦相当痛快:“你们打算卖给我吗?没问题,每样各给我来两斤。不,5斤吧,我爸妈家,我老丈人家也要送点过去。”

  这一个冬天,大家基本依靠大白菜过日子,好久没吃过绿叶蔬菜了,他看着都想。

  田蓝笑眯眯的:“没问题,不过,你只要5斤吗?你们厂里的人不想吃新鲜菜呀?”

  孙兴邦愣了下,迅速反应过来:“你们是想把这些菜都卖给我们厂里?”

  田蓝点头:“对,如果你们不感兴趣的话,那我们再去找酒厂。他们厂的经济效益好,工人有钱,应该愿意吃新鲜货。”

  孙兴邦心中生出了微妙的集体荣誉感,迫不及待地脱口而出:“我们厂的效益也不差,县里的工厂,我们绝对能排前面几号。”

  陈立恒在旁边帮腔:“是这样的,我去县城办事,人家说到食品厂,个个都羡慕的不得了。”

  也不一定是食品厂的效益最好,只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食品厂的人不愁吃呀。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单这一条,都让人羡慕的不得了。

  孙兴邦挺高了胸膛,故作谦虚:“也就一般吧,其他厂的效益也不错。我估计大家都愿意吃新鲜菜。”

  他眼睛扫过菜地,估量着自己的带货能力,咬咬牙道:“每样都给我来30斤吧,嫩芹菜我也要,这个拌香干滴点芝麻油,香的不得了。”

  田蓝立刻竖起大拇指夸他:“果然是行家,小芹菜就是这么吃才最好吃。”

  刚长成的蔬菜连枯叶都没有,收拾起来特别快。

  英子跑回家,喊她妈招呼左邻右舍的伯娘婶子过来摘菜,用了不到一个小时,120斤蔬菜就装在麻袋里,给他稳稳当当绑在了自行车后座上。

  孙兴邦出门只带了50块钱,剩下的50块,等他下回带着司机过来拖糖再补上。

  田蓝和对方挥手道别,半开玩笑道:“孙采购,你可得替我们多宣传。我们保证每天都有新鲜菜。10亩大棚呢,绝对能够满足大家的需要。”

  骑着车走的人嘴里答应着:“一定一定。”

  田蓝叮嘱陈立恒:“你啥时候去公社,记得给宋清远挂个电话。年前他没给我们卖出年货,年后好歹要帮我们卖菜。不然怎么能体现出他在县城工会的价值呢。”

  陈立恒笑着点头:“好,我明天就去打电话。”

  其实不是宋清远不想组织卖年货,就年前的状况,根本没有多余的糖心给工会满足职工们的需要啊。

  英子她妈看着田蓝手里抓着的大团结,惊讶得不行:“这菜咋这么贵呢?都要感兴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