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1 章 八零知青不回城第3/4段
大队书记喊了一句:“别吵吵,还没说完呢。”
田蓝点头笑道:“是还有事。第2件事就是关于大棚,现在我们这温室大棚里种了菜也养了猪,都需要人专门管理。可光靠我们几个,真的忙不过来。大棚需要请人,而且跟豆腐坊一样,是长期上工的人。”
不少人流露出向往的神色。
赵家沟没多少农副业,豆腐坊可是人人羡慕的好差事。
虽然老话说打铁撑船磨豆腐是人间三大苦。可磨豆腐比起在地里干活完全算得上轻省活计。况且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人在豆腐房,最起码不成没豆浆和没豆花吃。
大棚种菜的活,也不比豆腐房差呀。别看天天待在地里埋头做事,大棚的产出能跟普通的农田比吗?一斤菜能卖8毛钱,粮食哪能卖出这个价?
同样是十分工,前者的工值可是后者的好些倍。
谁不想多挣点钱呢。
众人都盯着田蓝和陈立恒,指望从他们口中听到挑选人的要求。
没想到这两人乖觉得很,居然直接上交权力:“招工的事,我们都听大队的。大队比我们了解社员的情况,一定能够挑出最合适的种菜能手和养猪能手,也肯定能选出最好的建筑工。”
田蓝还给大家画饼:“等咱们的风力磨坊建好之后,磨房里也需要人上工。到时候还得麻烦大家帮忙。”
众人沸腾了,难掩激动之情。
短短个把月功夫,大家都已经感受到了挣钱的快乐,也不乏对知青的艳羡之情。
现在有人告诉他们,他们也能过上同样的日子,挣同样多的钱,大家不心神荡漾才怪。
大队书记原本都已经做好心理建设,对知青点的是直接放权了,结果冷不丁,他又稀里糊涂地被架到了火上烤。
谁能上工?让大队来决定,真是个得罪人的活。
大队书记想不接手都不行。人家把话说得死死的,对社员的情况不了解,总不能这个还安排人考试来决定吧。只能靠大家,自己来安排了。
众人闹哄哄的,全都围着大队干部毛遂自荐。这会儿你要是躲着缩在后面,可没人替你说话。到时候干不上好活计,你自己哭去吧。
田蓝顺利抛出烫手山芋,赶紧去给小猪崽子们准备吃的。
这群小东西,肚子都是无底洞。大冷的天,不给它们吃好了,它们能给你闹革命。
陈立恒看大队干部们的热闹,还有心思和田蓝调侃:“也该让大队部立起来了。不能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既然是赵家沟的组织,那就必须得能让赵家沟的社员依靠。”
好干部嘛,是组织培养出来的,也是被基层工作给逼出来的。
看,现在大队干部们做事不是积极多了吗?
晚上吃过饭,知青们照旧过来集体复习功课。
陈立恒来回帮大家答疑解惑,回到桌子前,瞧见田蓝正奋笔疾书。
他有些奇怪,压低声音问:“你又在做什么规划?”
田蓝将一张纸推到他面前,陈立恒扫了一眼,颇为惊讶:“种植药材?”
田蓝点点头,小声解释:“我看咱们村里有不少林子,可以发展林下经济。中药材的经济效益不错,是个好项目。周技术员也说了,养猪的时候适当喂一些中药材,事半功倍。像马齿苋,蒲公英,野菊花这些都有杀菌作用,清热解毒什么的。车前草苍术,猪也爱吃。他说艾叶还可以让猪增重,改善肉质,增加猪的抵抗力。我琢磨着这些都是很常见的东西,到时候在林子里多种一些,给猪增加饲料品种。吃不完的部分,咱们还可以卖给中药公司,多增加笔收入。”
陈立恒点头:“这个可以,回头我带人去把地收拾出来,到时候就能种了。”
他又看她手上写的东西:“那是什么?你还规划了啥?”
“不是计划书。”田蓝干脆喊他一块儿看,“你也帮我加几句吧,我给报社写表扬信,表扬养猪场呢。”
陈立恒眉毛挑高了,颇为惊讶:“养猪场?”他一目十行看了内容,笑了起来,“是该好好夸夸他们的。”
到底是田政委啊,真会升华拔高。
虽然他们都清楚养猪场之所以对他们知青点的事这么上心,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担心今年猪苗会不好卖,所以才顺水推舟,干脆多卖点给他们赵家沟。
但到了田蓝笔下,这件事的意义就完全不同了,变成了各级领导对留守知青的关怀。
因为关心留守知青,所以领导们将工作做到了极致,甚至还送猪仔下乡。在得知社员捞猪仔存在困难之后,养猪团又主动承诺会继续开展送猪仔下乡活动。
陈立恒都看笑了:“你可真是会给他们安排活。”
田蓝一本正经:“这才是市场服务意识。想要做大做强,就不能高高在上,要想顾客之所想急顾客之所急。”
两人商讨了一会儿,陈立恒又在表扬信上加了几句话,这才算完稿。
他琢磨了会儿,想到了个关键点:“现在看报纸的人不多,农村就没几个人读报。倒是听广播的人不少。我想啊,要不咱们把表扬信寄到广播站去。到时候让更多的人听到,这样他们也能知道养猪场送猪苗下乡的事。”
田蓝点头:“这主意不错。最好看能不能找到熟人,把咱们的稿子尽快递上去。”
他们在县城的熟人有限,除了宋清远和他未婚妻之外,关系主要集中在几个厂里。
两人问了一圈,没想到最后主动伸手帮忙的居然是榨糖厂的门卫师傅。
他们过去拖甜菜渣时,跟人提了一嘴表扬信的事。
门卫就开了口:“你们直接去广播站,找毛晓光,就说是他老子让过来的。”
两人都大喜过望,赶紧道谢。
门卫摆摆手,不以为意道:“这有啥好谢的。养猪场做了好事,把广大社员放在心上,本来就该被表扬,要好好表扬他们才对。”
之前养猪场也从他们这儿拖过甜菜渣回去养猪,大家也算有交情。自己认识的人做的工作获得了肯定,门卫师傅与有荣焉。
关系都是人托人,同一个圈子往外延伸就能找到新的熟人。
毛晓光痛快地接了表扬信,表示今天就可以在农业之声节目播出去。
听他们提到想把信寄到报社去,毛晓光直接拍手:“那行,我给你们牵这个桥吧。刚好我在工农兵大学的同学就在市里的日报社工作,我把信寄给他。现在国家很重视知青工作,愿意继续留在农村的同志,国家也支持。”
田蓝和陈立恒都笑:“那就麻烦您了,我们正是因为切实感受到了各级领导对我们的关怀,所以才想写这个表扬信的。”
有熟人帮忙,效率当真不一样。
当天傍晚,村里的大喇叭就响了起来,赵家沟的社员们激动坏了,因为他们从广播里听到了他们大队的名字。
哎呀,真是长脸了。这下子全县的人都知道他们赵家沟大队了吧。就该多说说的,他们除了养猪,还酿酒做糖呢。
赵家沟的村民乐呵,养猪场的领导也高兴。
因为第3天,市里的日报上就登了表扬信。赵家沟的知青和社员大大夸奖了养猪场的工作,就是说他们的猪苗好,特别肯吃,身体健壮,又是说他们的服务到家,不仅帮忙送猪苗,还指点如何养殖。
表扬信的最后,知青和社员还动情地表示,有养猪场的支持,他们有信心今年超额完成生猪上交任务。
供销科科长都被夸得不好意思了。本来这两天大风吹的厉害,他也懒得再辛辛苦苦跑下乡。结果被这么一夸,他就觉得很有必要跑完全县所有的公社,跟公社干部做好交接工作,起码要统计出各个大队需要的猪苗数量,好实现今年的生猪养殖指标。
一封表扬信,居然掀起这么大的波澜。可见人都是要被肯定的生物。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语伤人三冬寒。多夸夸别人,总没坏事。
出乎田蓝社员的情况不了解,总不能这个还安排人考试来决定吧。只能靠大家,自己来安排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